生的番薯是可以吃的。
口感清脆,帶著甘甜的味道。
哢吧哢吧的,既然已經進口了,張懋倒是用心的咀嚼起來,味道……倒還不錯。
不過……吃起來,這感覺……這是水果?
一畝地裡若是能種出三十石這樣的果子,那也是不錯的。
唯一不好的地方,似乎它不能當做主糧。
隻是現下……
三十石啊……張懋想到這個數字,心裡便砰砰的狂跳起來,方才的怒氣,轉眼之間便已拋到了九霄雲外。
方繼藩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吟吟第道:“世伯,這番薯最有意思之處,就是它不但能生吃,還能煮熟了吃,若是將其混在米粥裡,就可以解餓。”
可以解餓?
張懋是個直接的粗人,一聽,眼睛就亮了。
這麼說來,豈不是……豈不是可以當做輔糧?
若如此……這畝產三十石的番薯,這代表著……張懋發懵了。
他雖是武將,可豈會不知糧食的重要?糧食就是命根子啊,是救命的仙藥啊!在這個時代,任何一丁點的災荒所引發的後果,都是無比巨大的。
方繼藩當然也比張懋更加清楚這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糧食意味著什麼。後世的人們最為稱頌和推崇,且號稱為曆史上最富裕的大宋王朝,其宋史之中,照樣有無數‘歲饑,人相食’的記錄。
而到了大明,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大量的天災開始出現,就更不必說了。
這紅薯的厲害之處並不是完全替代主糧,這玩意也是一年吃到頭,其實和吃黃米飯也沒什麼區彆,它的重要性在於,一旦遭遇了災荒,它可以使人活下去,即便是在豐年,將這紅薯替代一部分主糧也完全足夠了。
以現在大明的土地和承載的人口,憑著這個,完全可以解決饑餓的問題了,何況他的手裡不還有土豆嗎?土豆才是真正的神器啊,因為那土豆可以完全取代主糧。
在不解決饑餓的情況之下,方繼藩的曆史知識其實是完全無用的,什麼徹底打破士農工商的結構,簡直就是笑話,其實這重農輕商的思想,許多人都認為與儒家思想有關,方繼藩研究了大量的明史之後,卻不這樣看。
因為這涉及到的,乃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孔子的時代,儒學並沒有刻意的去歧視商賈,基本屬於一視同仁,可到了後來,卻為何開始輕商和重農呢?
其實無非是後來一家獨大的儒者們,根據統治者的需求,而製定出來的輕商思想罷了。
統治者輕商,也並非是他們天生對商賈歧視,本質上,無非就是一旦商業興起,勢必大量人從商,無數人為商賈效力,國家最精壯的勞動力被商賈調用,如此勢必傷農,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承載的土地卻還並未增多,想要養活更多人口,必須要求大量的人口對土地進行精耕細作,否則一個災荒來臨,便是烽火連天了。
其實這個時代是如此,即便是中世紀的歐洲,也好不到哪裡去,農業生產低下的情況之下,他們的城市規模亦是小的可憐,直到馬鈴薯和番薯傳入歐洲之後,大量的勞動力才從農田中解脫出來,湧入了城市,以至於到了後來,在糧食問題解決的情況之下,貴族們為了發展工商,獲取更高的利潤,索性將農地改為牧場,養羊來獲取羊毛,進行紡織。
試想一下,若是沒有馬鈴薯和番薯導致的糧食大增產,大抵的解決掉了饑餓的問題,哪個白癡會將這大好的農地變成羊圈?
任何一個學說,都有其現實的基礎,絕不可能是某個人一拍腦袋,便突然想到,結果全天下都甘之如飴的接受的。
因而,不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問題,這士農工商的問題,便永遠都不可能解決。
張懋當然不可能有方繼藩想得如此的深遠,隻是方繼藩的話,已令他不得不信了,經過親口實踐後,他彆的不明白,隻明白這玩意是可以吃的,還可以解餓,而且還高產。
此時,他凝視著方繼藩,撲哧撲哧的喘著粗氣,似乎還是覺得方繼藩信用值不高,便將脖子一轉,殺氣騰騰地瞪了一旁的張信一眼,吐出了兩個字:“是嗎?”
問彆的,或許張信沒多少的自信心,可一旦問到了耕種的事,張信即便是麵對著父親,居然也已鎮定了下來,他堅定地道:“是,這紅薯粥,兒子吃過,味道不錯,確實可以解饑。”
“……”
這下子,張懋沉默了。
兒子最近不大聽話,可還是可信的,至少比那個完全不知臉皮為何物的小子要可信得多。
張懋平時是個話多的人,可現在,竟突的一直沒有再吭聲。
他直愣愣地站著,紋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