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帝心(1 / 2)

朱厚照瞪著方繼藩,沉思了很久,突然樂了:“這話雖不愛聽,卻也不是沒有道理。”

朱厚照對此,似乎並不在乎:“或許,正因為我是父皇的兒子,所以才養成了這樣的性子,我若是彆人的兒子,就不會如此了。由此可見,問題的根本,出在父皇,子不教,父之過也,怪不得本宮。”

他有唾麵自乾的本能。

美滋滋的將奏疏寫完,隨即取出自己雕刻的鎮國公印,讓劉瑾取了印泥,他是個極細膩的人,這鎮國公印,還有專門的防偽標識,細細的檢查一番,隨即啪的一下,蓋在了奏疏上,將奏疏交給劉瑾道:“遞通政司去。”

劉瑾忙是小雞啄米似得頷首點頭,抱著奏疏去了。

如從前一般,方繼藩和朱厚照二人便動身,打馬去西山,近來西山的生員們騎射已經學的少了一些,在明倫堂裡讀書的時間多了一些。因為……明年便是弘治十五年,會試在即,以劉傑為首的一批舉人,即將開始一輪新的衝刺。

此次科舉,對於西山書院而言,極為關鍵。

即便是王守仁、劉文善、江臣,都不敢怠慢,他們認為,這是新學的關鍵。

新學能否推行,本質在於,它必須證明自己也有向朝廷輸送人才的能力,倘若不能輸送人才,那麼再有道理的學問,也不過和大明無數學派,如洛學一般,最終不過曇花一現,成為一群失意文人的玩具罷了。

為了應對明年的春闈,劉文善和江臣幾乎下了值,便來講經,對所有舉人,都要求一日作八股一篇。

朱厚照嚷嚷著這是在教書呆子,不可,不可,卻沒有人理會朱厚照,這不是玩笑事,事關重大。

大明,有它的遊戲規則,打破規則,需要無數人頭破血流,更可能引發黨政朝廷的動蕩。唐時的牛李黨爭與宋時的新舊黨爭,乃是前車之鑒。

因而,那就利用規則,直接為朝廷輸才。

朝鮮王在此學習已有兩個月,他似乎對此樂在其中,每日跟著大家讀書,竟是極認真。

李懌喜歡西山書院的環境,當然……他更愛西山書院的夥食。

這裡的豬肉很好吃,土豆泥彆有一番風味,還有紅薯,有西瓜,有梅子,這些,即便是號稱朝鮮宗室,其實在朝鮮國,都是吃不著的。

每次捧著碗吃完了一頓飯,他便抹了抹口裡的油星,發出了感慨:“真得勁兒!”

前些日子,飛馬送來的大黃魚,方繼藩也讓西山嘗了嘗,隻是大黃魚少,幾條大魚,熬了一大鍋湯,李懌吃的不亦樂乎,因吃的急,嘴裡竟生了泡。

看著這家夥如豚啃食的樣子,王守仁很無言,因為吃相太差,實在有礙觀瞻,作為師公,難免私下裡叫去問一問:“殿下平時在朝鮮吃啥?”

“冷麵。”

冷……麵……是啥……

“就這個?”

“醬菜。”

王守仁:“……”

“還有打糕!”

“……”

“還有呢?”

李懌不吭聲。

王守仁理解了,道:“噢,食不言、寢不語,往後就食時,不要窸窸窣窣。”

“中!”李懌忙不迭的頷首點頭。

………………

弘治皇帝大抵看過了一眼號稱鎮國公朱厚照的奏疏,他沉默了片刻,從前,對於大海了解不深,而今,因為大量的漁產,以及下西洋,使他漸漸開始嘗試著去了解那汪洋大海,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許多事,不是靠講大道理就可以遏製人的欲望的。

就如鎮國府備倭衛前些日子被恩準打漁,朝中諸公,沒一個人敢提出反對。

即便是嚴守海禁,信奉片板不得下海的大臣,也一句話都不敢說。

魚是何物,是糧啊,大量的漁產,意味著緊缺的糧食,將得到紓解,誰敢禁絕備倭衛打漁,難道不怕江南軍民們用吐沫噴死嗎?

弘治皇帝仔細咀嚼著奏疏中的話:“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之於海……”

說到危險時,弘治皇帝眼角不禁掃了一眼下頭的兵部尚書馬文升。

馬文升埋著頭,他已習慣彆人奇怪的眼神了。

所以,他不做聲。

弘治皇帝將奏疏放下:“太子……和方繼藩……這是向朕討債來了啊,他們想要船,兵部……在蓬萊水寨,還有四艘海船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