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著江臣與鄧健走遠。
方繼藩心底有些惆悵。
又送走了一個門生,而這江臣的使命,隻怕並不比徐經要輕鬆。
這可幾乎是形同於是張騫一般,深入至敵人的後方中去啊。
在沒有發現礦脈之前,是絕沒有人肯去那鳥不生蛋的地方的,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方繼藩必須得讓江臣們前去,而後告訴天下人,那裡的價值。
方繼藩也隻大抵記得,白銀的礦藏豐富無比,其中貴金屬,就有金銀銅,其實眼下,佛朗機人在美洲還沒有真正進行殖民,他們所發現的大量的白銀,還沒有流入大明,此時的白銀價格,十分不菲。
至於黃銅,那就更不必說了,他隻記得,後世白銀市的黃銅,質量優良。當然,方繼藩對於白銀市唯一的認知就是,後世這裡還會出現一個作家,叫做孑與2,寫《漢鄉》的那個,書寫的極好,他和自己一樣,也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但願……會有好消息吧,若是這礦脈在當前的技術無法勘探、發掘,那麼自己就真的懵逼了,非要被朝中那些老家夥們,笑死不可。
心裡一聲歎息,便美滋滋的往公主府去了。
…………
占城郊野。
交趾的西山書院,而今已是人滿為患。
七百多人,圍在沙地裡,人數太多,每一個人都是席地而坐,團團圍在王守仁的四周,為了照顧後排的人,人們儘力擠在一起,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音,幾乎所有人屏著呼吸。
他們安靜的聽著王守仁授課。
交趾原為安南國,本就飽受儒家熏陶,受中原的影響,人們對於知識和文化,有著一種本能的敬重。
他們或許,並不喜歡城裡明軍裝束的士兵,可對於王守仁這般的儒衫綸巾的文化傳播者,卻有一種本能的敬意。
許多人來時,隻是想湊一湊熱鬨,可在這裡,更多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世上,有誰甘心於碌碌無為呢?
男兒大丈夫,自有一番自己的夢想,但凡是菱角沒有磨平的人,尤其是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初來時,先是學漢話和粗淺的識文斷字,都是王守仁的弟子們教授,一些來的早的學兄,也會幫助他們,每日王守仁授課的時間,也不過是區區一個時辰,這短短的一個時辰之後,便是帶著人開墾、練劍、騎馬。
也有人願意跟著西山醫學院的學兄下鄉去,因為總有附近村落的人,前來請他們治病。
交趾的醫學,承襲的本就是漢醫,當然,他們學的並不高明,許多用藥和疑難雜症,大多在大明,早有了對症下藥的方法,可到了這裡,可能就是絕症了。
這裡因為地處濕熱的環境,疫病容易滋生,因而現在醫學院已經開始教導本地的鄉民們滅蚊,普及多喝熱水防治疫病,偶爾,若有重症的病人,醫學院雖隻配了為數不多的金雞納霜,卻也會開出一點藥去。
人們對於這些讀書人,開始變得善意起來。
這使得更多附近的年輕人認為西山書院的讀書人,是極了不起的人,越來越多人,開始來此。
在這裡,他們學的,並非是如何做一個漢人,而是同理,其實天下之間,但凡隻要學會了同理之心,自然而然,你才知道,原來所有人所經受的苦難,雖有不同,卻彼此之間,又有諸多的共同點,而後,這至簡的大道一經傳授,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知行合一。
其實來此的,多是窮苦人,他們備不齊綸巾儒衫,索性穿著草鞋,帶著竹編的鬥笠來,這一個個竹編鬥笠之下,都是一張張如癡如醉的臉。
這些本是無知的人,突然被灌輸了知識,這才知道,原來世界是這樣的,一扇門對他們打開了,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天下蒼生中的一份子,而讀書人的本質,求於知且敏於行的本質,在於入世,在於使這個天下,更加美好,這……即是仁政,是天下大治,可要追求大治,卻又需腳踏實地…
王守仁在教授他們什麼是理想,同時,也在敬告他們何為現實,人需有大誌,人又需腳踏於實地。
這些道理,配合上讓他們在地上抄寫的四書五經,以及開墾勞作,彼此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使無數人,產生了某種明悟。
大丈夫在世,當效先賢,提三尺劍,建不世功;亦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傳播聖學,要使天下人人皆堯舜。
道路艱難,可這又何妨呢?
君子迎難而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亦快哉。
看著這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王守仁徐徐的授著課,他所推崇的大道至簡,其實就是將孔孟的學問簡單化,而非如婦孺們一般,故作高深。因而,哪怕是鄉村野夫,隻要大抵有了漢話的基礎,也能勉強聽懂。
說到一半,突有一人站出來,此人其貌不揚,頭戴鬥笠,卻是朝王守仁深深作揖:“學生阮興建,見過先生,學生近來得了一部書,裡頭有些道理,不甚明白,還請先生指教。”
王守仁淡淡的看了此人一眼,微笑:“何書?”
阮興建便徐步上前,自袖裡取出一部書來,道:“先生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