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千萬貫(2 / 2)

用馬油滋潤過雙手,暫時不用再考慮皮膚凍裂煩惱的小校大聲應道:“一切準備妥當!”

種建中嘴角輕揚,笑容不易察覺。

“那些羌人、吐蕃人、黨項人……若是還用原來的眼光看待我們大宋的西軍,那對不起,他們要失望了。”

*

時至正午,豔陽高照。在這等暖陽的照耀下,連北方刮來的強勁冷風似乎都少了早間的那等凜冽。

羌人們吃飽喝足,開始向蒙羅角城發起進攻。

在西北這裡,最擅長進攻和野戰的,或許是西夏黨項的鐵鷂子,但最擅長守禦的,絕對要數宋軍。

他們隻要憑借一座寨堡,和精良的守城器械,以及足夠的糧草和清水,他們就可以長久與黨項人耗下去,耗個海枯石爛,耗到黨項人耐心喪儘。

隻可惜,蒙羅角城並不是宋人所修築的寨堡。

這座“城池”是彆羌在唐人留下的城寨遺址上修修補補,大概齊修成了一座“城池”的樣子。

但實際上這座城的城牆矮處隻有丈許,也就比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子稍微高些。城牆內外的地平等高,城內沒有女牆,城上也沒有箭垛——說白了,這城牆幾乎與宋境內大戶人家的院牆一個樣。

於是羌人們打過來的樣子也頗為兒戲。他們從身上接下一件皮袍或者布衣,就地取土,然後隨隨便便地一紮,快步衝至蒙羅角城下,將土灑下,然後轉身便跑。

數百人衝了幾個來回,蒙羅角城城牆最低矮的一段之前,便堆起一座小土包。

相反,宋人這邊,倒是隻稀稀疏疏地放出幾支箭。

羌人們一見大喜,用嘰裡咕嚕的土話相互告知:“宋人的箭支不夠,箭支不夠!”

這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無論是羌人還是黨項人,都擅長騎馬和用刀,箭術則是宋人最強。

這幾年西邊不太平,宋夏吐蕃,連番混戰。黨項人與羌人都怕極了宋人的箭矢,尤其是那些威力極強、射程極遠的神臂弓和床子弩。

但現在看見宋人連射出來的箭支都稀稀疏疏,更加沒有什麼準頭,羌人們欣喜萬分,紛紛大喊:“加把勁兒,今晚就能在蒙羅角城裡過夜啦!”

於是羌人不再過分懼怕宋人的箭矢,一窩蜂衝上前,指望能迅速堆土,搭上蒙羅角城最矮的這段城牆。

城頭上,那名負責瞭望的小校躲在一幅盾牌後,卻依舊在儘忠職守地瞭望遠處黨項鐵鷂子的動靜。

“種昭武,鐵鷂子沒有動靜。”

種建中此刻正站在蒙羅角城的城牆背後,雙眼微閉,似乎正在傾聽對方的動靜。他略想了想,臉上多少流露出幾分遺憾。

“鐵鷂子到底是謹慎。”

他低哼了一聲,隨後大聲下令:“霹靂砲手,用石砲。”

蒙羅角城中的霹靂砲車都是從渭源堡運抵這裡之後現場組裝的,所以選址相當靈活。它們大多數被安置在城牆最為低矮的幾段之後,另外還有兩駕被安置在可以來回移動的車駕上,作為機動。

早先羌人還在遠處營寨裡呼呼大睡的時候,這邊的霹靂砲車就已經調整好了發射的角度,梢臂的距離。霹靂砲手們早已準備就緒,就等著主帥一聲令下。

此刻聽聞種建中下令,他們無不流露出興奮的表情,似乎想要那不知天高地厚的羌人好好嘗嘗這新式“砲車”的厲害。

種建中一聲令下之後,城牆內立即搭起矮梯,訓練有素的砲手攀上城頭,迅速觀察外麵的情況,而後指點負責調整角度的砲手同袍:“右前,十五度,二百步……放砲!”

這是砲手們事先訓練時就約定好的口令。十五度是指砲車軸上表盤所指的刻度,二百步是調整梢臂長度,也有刻度與之相對應。

一聲令下,一枚又一枚的砲石接二連三地飛了出去。每一輛霹靂砲車配備了至少三名砲手,一人負責觀察並且給出指令,一人負責調整角度與距離,最後一人就隻管放砲。

一時間西瓜大小的石塊接二連三地飛出,城牆內,梢臂此起彼伏,煞是好看;城牆外,則傳來慘呼聲連連。

羌人們根本沒有想到宋人會用投石機來對付他們,一時猝不及防,紛紛被巨石砸中,輕則頭破血流,重則筋斷骨折,倒在地上無法動彈。

見勢不妙,羌人們立即向遠處退卻。

但是隨著“觀察砲手”的號令,霹靂砲車投擲的距離也被迅速調遠。

更何況這些“觀察砲手”事先受過專門的訓練,懂得預判敵人退去的方向和速度,因此會在投擲時預先留出一定的空間。等到石塊擲出,落點剛好在羌人們逃跑的路徑上。

被打中沒被打中的羌人,一時間俱個心膽俱裂,覺得宋人新填的這項兵器簡直是長了眼睛,能如影隨形般地跟來。

這些“霹靂砲車”一直追蹤到約三百步左右,才會依依不舍地放棄對羌人的攻擊。讓這些羌人在射程之外得以喘息。

當這些羌人想要返回搶回同伴的屍身和傷者時,霹靂砲車便很仁義地暫時回歸沉默。

但是隻要羌人手持弓箭之類的兵器重新上陣,這些“長了眼睛”的霹靂砲車就會卷土重來,令靠近的羌人們再次頭破血流,忙不迭地退去。

*

城下,種建中問那名瞭望兵:“黨項人怎樣了?”

瞭望兵手持千裡鏡,將遠處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朗聲回答:“沒有動靜!”

結成騎兵陣的黨項鐵鷂子,在蒙羅角城外不動如山。

種建中低頭思忖了片刻,回頭忽然看見踏雪不知什麼時候湊了過來。

他愛憐地拍了拍踏雪的馬脖子,小聲道:“如果你有辦法給你的主人送信就好了——”

“要他不要擔心!”

“要他知道,這必定又會是一場大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