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吉祥物一樣還不斷添亂的羨王,帶著兩千精兵強勢掌控一切的蘇小姐屬於更不好伺候,但非常省心的上司。
曾經每天處理事物,判案,混亂的職能分布弄得焦頭爛額的縣令知府,現在變得輕鬆許多,蘇露帶來的人手填補了不少職位的空白,也派人說為輔助實際上監視,但每天隻需要處理她吩咐下來的事物就好,當然,如果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那代替這個職位的人也數不勝數。
這個地方地處偏遠,朝廷管控力本來就不夠強,否則以羨王的能力,也不能將知府變成自己的人,而蘇露所做的就更多了,強襲、滲透、潛入、收買,甚至將全部的封地,甚至周邊一大片區域,明裡暗裡,都變成了自己的領域,這一切朝廷一無所覺。
如同她對付林嵐達成目的那樣,其他人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掌控,包括衝突不斷的各種民族,其他人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麼說服那些語言不通又排外的首領,去和外界接觸交流,更不明白,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她甚至能在這些人心中,擁有極高的地位。
不過官吏之外,最重要的封地的百姓,對於這些人來說,皇帝隻不過是個符號,官吏的變化更息息相關,但如果能帶給他們平靜的生活,不管是誰都沒有關係。他們不是沒有注意到這裡的發生的變故,但生活沒有變化,並且在新的統治者之下,情況越來越好,他們也就並不在意這算不算造反、是不是大逆不道。
蘇露所做的隻有三件事,免去三年的賦稅,尋找水源以及新的作物。這些地區原本種植的是小麥,雖然會有收成,但是產量低下,從商人處收來玉米土豆,再專門開辟一塊田地來培育良種,而山間被開辟成了梯田,除了農作物,最主要種植的是茶葉,這個地區倒是適合茶葉的生長,良茶甚至被茶商炒出了高價,引來更多的商人,也讓這個地方變得繁榮些許。
而儘管如此,也沒有繼續征收賦稅,能吃飽穿暖以後,民眾對於帶來改變的人更是信服。
就如同他們崇拜當初的神教聖女那樣,百姓迷信的本質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過得更好一點,不那麼苦,或者有一個寄托,誰能做到,誰就是他們的神明。
但讓羨王等人心驚的,還是對方在自己的封地中找到的三座礦產,暗中製造武器、鍛煉士兵,封地上的百姓平時種田養家,過一段時間卻會進行整齊的訓練,由於蘇露的名字,百姓即便不知道是為什麼,但還是熱情地參與其中,雖然沒有精良的裝備武器,但訓練下來也似模像樣。
林嵐在邊疆軍隊百姓中的威望,蘇露在這個地方實現。三年時間,羨王的封地已經變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樣,而蘇露的勢力也並非僅此而已,被派去經商的下屬,已然成為一方豪富,暗中購買的礦產武器,收集的糧食,用金錢撬動的各方勢力,還有暗中朝廟堂官員滲透的勢力,無一不在為之後的事業做準備。
蘇露做事情,倒是沒有避開羨王,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那樣,仿佛是幫他造反,但是羨王雖然愚蠢無能,卻也能夠明白,自己不過是從一種吉祥物到了另一種吉祥物,而且比起以往,還要更受威脅。
曾經他還敢在封地搞一些小動作,如今都乖得像鵪鶉一樣,每天就做府邸裡待著,讓出麵就出麵,讓做什麼做什麼,以趨利避害的意識,希望在對方完成事情以後,可以留下一條性命。
和劇本的發展不同,神教不成氣候,羨王沒有在慫恿下貿然宣布造反,導致季驊注意到這裡,將權力全部收攏。但在幾年後,他的視線還是放在了藩王封地上。
季驊是有野心的,他想要做出超越先帝的功績,也確實有所成效,最近邊疆穩定,也沒有其他天災,不甘平靜的他,便野心勃勃想要削藩。
藩王也不止羨王一個,隻不過他的封地最貧瘠,先帝期間的有屬地的親王不少,都是當初支持他上位、還有一些被封王的皇子,為了表現自己的寬仁大度,都沒有還有收回權力。
季驊以前就看著這些藩王勢力如同眼中釘,封地不乏富庶之地,朝廷管控能力不夠,藩王豢養私兵,如同國中國。所以現在削弱起來,更是顯得手段頗為狠厲,季驊並沒有使用推恩令這樣柔和見效的手段,反而是在各個地方找茬,若是有任何一點可以證明藩王行為不端,他便直接下令將對方貶為庶人,收回封地。
他最開始的削藩對象是名聲最好的文王,文王的兒子狀告文王及世子僭越,有不臣之心意圖謀反,在眾人嘩然上書三思的時候,季驊就迫不及待派人調查,並且成功地找到了謀反的證據,將文王滿門抄斬以儆效尤。
至於這一切,到底是不是他自己栽贓陷害文王父子,根本不重要。有了第一個,接下來也磨刀霍霍指向其他藩王。劇本中,第一個被收拾的是羨王,而之後他雖然手段同樣令人詬病,但好在軍權在手,封地上的藩王家丁私兵都敵不過,想要反抗的人的下場也警告了其他人,被囚禁到自殺的藩王自然讓很多人不敢輕舉妄動。
但這次不同,文王不同於羨王,他名聲最好,同樣也是被認為最不可能謀反的,甚至先帝上位,都離不開他的扶持,但就是這樣,季驊依舊用一個理由直接將對方殺害,兔死狐悲,連文王都免不了如此,其餘的藩王自然覺得自己也不可能活下去,與其如此不如放手一搏,不可能乖乖地任由屠刀落下。
再加上蘇露的勢力如同一張藏於暗處的大網,不需要完全控製住對方,隻需要在幕僚中提出一點建議,或者通過販夫走卒,街邊的乞丐,甚至黃口小兒,這些完全不被注意的人群,散播恐慌或者其他的消息,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再加上,這一次,還有暗中的支持,足夠讓反抗的藩王比劇本中多上一倍。
季驊很快就嘗到了輕舉妄動的苦果,文王的下場不僅沒有讓其餘藩王畏懼,反而使得各地都開始有所異動,儘管還沒有掀起戰火,但足以挑動敏感的神經。季驊本來想召集軍隊對付這些藩王,但蘇露事先修書一封送去,林嵐沉默許久後,林靖柏拒絕了凋令,臨近冬天,給出的理由非常正經,外敵蠢蠢欲動,他們若動身,恐怕要不了多久防線就會被攻破了。
至於其他的將領,有拒絕有同意,季驊也不能強硬調走,之前的事情已經讓他在軍事上麵的威望大打折扣,隻能捏著鼻子進行懷柔政策。隻不過先帝時期本來就隻有林嵐一個名將,他手下也沒有能夠撐起場麵的將領,導致無人可用的尷尬場景。
在這場風雲動蕩中,羨王是最被忽略的那個,封地又偏僻又貧瘠,人也無能,怎麼看都不是對手,封地的變故也沒有人知道,所以季驊壓根沒有將對方放在眼裡,反而加緊和其他藩王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