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情的,也不煽情。就跟小紀錄片一樣,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有歡聲笑語的時候呢。”
同事小冬讚道:“如果是這樣,就很高級。”
沈蓓說:“那對素材的要求可就高了,得是深入采訪。你們在外頭做的報道,前期放送中都使用過了。得考慮新鮮度和視角問題。素材量也很難達標。”
宋冉說:“我這兒有837小時的視頻資料,其中包括269小時的人物采訪,還有四千多張照片,和七八萬字的文字資料。”
一屋子的人都卡了殼。
同事小秋:“天,冉冉你還是人麼?你也就去了不到三個月吧?”
同事小夏:“‘記錄狂魔’這個外號真不是蓋的。”
劉宇飛笑起來:“行,我跟上邊討論一下。”
收拾東西出會議室時,沈蓓從她身邊經過,道:“恭喜你啊。”
宋冉說:“上頭不一定通過呢。”
沈蓓笑笑,蹬著高跟鞋走了。
同事小春問:“誒,要是沒這新節目,你拿這些資料怎麼辦?”
宋冉微笑,說:“我打算自己寫成書,記錄成影像。不會浪費。”
同事春夏秋冬:“……”
這就是真愛和工作的區彆吧。
當晚有了結果,喬宇飛通知讓她寫一份詳細的策劃案。
宋冉伏案到深夜,夜裡又下起暴雨,空氣潮濕得連紙張都潤軟了。她詳細寫了對節目設置、時長、風格、人物故事的設計想法和意見,列舉一係列生動的小人物故事錄,寫了滿滿十頁紙。最後在策劃案上給節目加了個標題:《東國浮世記》。
第二天下午,宋冉還掛著黑眼圈呢。消息傳過來,她的策劃案通過了。但領導覺得《東國浮世紀》這個名兒太文藝,不夠直觀,換成《戰前東國記》。
嗯,宋冉心想,確實夠直觀,不能更直觀了。
兩周後,梁城衛視的《戰前東國記》節目上線,作為《戰事最前線》的輔助節目播出。誰都沒料到它後來的火爆程度,包括宋冉。
那時,東國政府軍宣告了對蘇睿城、哈魯城兩座中北部重鎮的失守。阿勒城也岌岌可危。一旦反政府武裝占據阿勒,將國土一切為二,北方軍事薄弱地區將陷入危急。
交戰中平民死傷的消息不斷傳來,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難民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全國的電視新聞媒體都在對東國前方戰事進行轟炸式報道,梁城衛視上線的《戰前東國記》成了一股清流——
戰前東國平靜的生活,湧動的暗流,小人物麵對未來的抉擇……一串串小故事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度。開播不到兩周,收視口碑話題量連續走高。
近似紀錄片的客觀冷靜的記敘風格也獲得了廣泛好評。
其中幾期關於街頭搖鈴藝人、鬥嘴烤肉夫妻的短視頻還上了各論壇網站熱搜榜。
宋冉的名字也見諸新媒體,接受了幾次采訪;甚至還有暢銷圖書策劃人向她發起邀約。
但比起工作上的風光,宋冉更關心的是六月下了一整個月的雨。不知是否因為漫長的梅雨季,她近來心情異常的低落。工作時還好,一下班就提不起精神。尤其是晚上獨自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雨能發呆很久。
好在節目的火爆讓加班量劇增,她沒有太多時間管理那梅雨一樣窒悶的心情。
一個附屬衍生的節目反客為主帶來如此效果,“宋冉”成了電視台領導口中頻繁提及的一個名字。節目如此成功,同事們攛掇著讓宋冉請客吃飯。
宋冉在工作上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好處,但她還是破費一次,請大家去江邊吃麻辣小龍蝦。
下班的時候是七點多,十個同事擠進兩輛車。
車行到半路,又開始下雨了。開場便密密麻麻,豆大的雨點劈裡啪啦地敲車頂。
小冬是北方人,吐槽:“服了。這月就沒有一天不下雨的。我家的衣服被子全潮了。”
小秋歎氣:“關鍵氣溫不降,白天熱死個人。”
車內起先還有幾句吐槽,後來就沒了。因雨勢實在太猛,坐在車裡像坐在一個被人不斷敲打的鐵皮盒子裡,震耳欲聾,講話聲都聽不見。
宋冉卻覺得這樣的世界很安靜,連其他車輛刺耳的鳴笛都被雨聲淹沒。
車開到一個十字路口堵住了。喇叭聲轟鳴。
堵了很久沒動,宋冉趴在方向盤上看雨刮器來回掃雨。擋風玻璃上雨水密集,她是一條養在水族館裡的魚。
看著看著,她忽然就想起了他。
她坐在車內,像沉在海底。毫無來由地,她心情滯悶,潮濕,難以呼吸。
很奇怪。
遇見他的那天,明明沒有下雨。
明明,氣候那麼乾燥。太陽很大,連風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