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著重查了那兩人的履曆,並派人查問了兩人在故鄉的親友和同窗、同僚和舊友,甚至曾經用過的下人……得出來兩位考官的確都風評有些不佳。
而其中那位韓姓主考官,在任上也曾出現過同樣的問題,隻因他那時是大皇子的人,而大皇子當時正是皇帝跟前最紅的皇子,便叫濟國公強壓著把這件事情給了結了。
故而三皇子推斷,這次狀告八成是真的。
況且事情已經鬨得這麼大了,必須要給那些聯名狀告的舉子和天下士子一個交代,於是三皇子便上書建議,將這兩人一並革職。
陸想容卻總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這麼反向推斷聽起來總覺得有些怪異,終歸還是深挖一下得好。
對於這樣錯綜複雜的案子而言,查案更加需要證據,不能通過查出這個人做過很多不好的事情,不算是好人,就判斷出他們在這次事件當中一定做了壞事。
陸想容對蕭攸問道:“三皇子可有深入調查?就這麼判罰可是有什麼證據?”
蕭攸道,如今三皇子已經證實,其中一個人是證據確鑿的,隻是另一個相對來說有一些模糊。
這個事情蕭攸並沒有接觸,這些信息還都是他從五皇子那裡聽過來的。
五皇子的舅舅現在正管著刑部,協理三皇子辦差,前兒一起吃飯的時候五皇子提了一嘴。
據說三皇子在查案過程當中相當強勢,不怎麼聽勸,也不喜歡彆人把手伸得太長。
蕭攸原本對三皇子的事情興趣不大,既然聽他這麼說了,便也沒有再多問些什麼。
倒是陸想容說起了從前父親遇上的一件事情。
從前他去福建查辦鹽稅案子之時,發現某個縣城情況很不對頭,那邊縣令和縣丞都十分不配合查案,設法兒對付前來查案的欽差和戶部大臣。
陸臨原本也以為縣令和縣丞是相互包庇勾結,但到了後來查證後才知道,其實兩人並非一夥兒。
縣令的確膽大包天,不但隱瞞朝廷稅額還私自扣下了諸多稅金。而那縣丞是個書呆子,隻是受了和縣令一夥兒的師爺的蠱惑,以為他們的賬本和數字都沒有問題,是朝廷欽差想要收受賄賂而故意陷害他們,並一直認為自己幫著那縣令是在匡扶正義。
所以很多事情看著如此,實則隻是表象,有些人從外頭看著似乎是一幫的,但內裡未必就是一夥兒的。
蕭攸覺得很有道理,但他兩個都沒有接觸到這個案子,這一切也不過隻是猜測,事實究竟怎麼回事,誰也不好說。
兩人也隻是這麼討論討論便過去了,誰都沒有把它當回事。
又過了兩日,京中傳來消息,又有一幫舉子對於三皇子的查案和判決十分不滿,聯名上書為副考官沈大人伸冤。
陸想容原本也以為事情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沒成想這會兒最終還成了連續劇集。
陸想容越發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緊接著,陸想容從五皇子妃口中又聽到了進一步消息,副考官沈大人風評不好隻是因為脾氣有些壞,為官之後六親不認,不通人情,擋了許多人的財路。
而那些影影綽綽的證據,其中大多是不真實的,還有幾條是他的同僚和競爭對手給栽贓。
因為這件事情關乎此次春闈成績和科考的公平性,從事情爆出至今,受到的關注隻多不少。
皇帝看事情越鬨越大,老三有些壓不住了,沒奈何隻能再次找到了蕭攸,希望由他出麵主理此事。
蕭攸當即回應建議,朝中人才不少,幾位叔叔也各有所長,惠王和譽王都是不錯的選擇。
哪知皇帝拒不接受蕭攸的建議。
作為皇帝,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三皇子這事不成了,需要再找一個人去給他收拾爛這一攤子,若是下一個接手的人能耐比不得他,這事情就解決不好,反而累贅。
下一個接手的人比三皇子能耐固然是好,但那個人隻能是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不能是旁人,若是叫人發現自己的三皇子還不比其他的宗親有能耐,皇帝彆的不說,麵子上也是過不去的。
皇帝意思堅決,蕭攸無奈之下隻得答應了。
想到這裡,他越發恨起了三皇子這個人來。
三哥這人大聰明沒有,小聰明一堆,以前時候從沒辦過差事,隻會紙上談兵想當然。
為了顯得自己比他人更加能耐,他遇到事情後並不喜歡聽從有經驗的官員建議和勸告,而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心計謀略選擇捷徑,希望可以出其不意一鳴驚人,但通常連最基本的把事情完成的能力都沒有。
實在叫人頭疼。
蕭攸剛開始辦差的時候,最先接手的就是刑部。
在任期間辦了不少大案要案,還曾作為欽差兩次南下,辦過通寶銀號和江浙官場上的案子,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根本不叫個事兒。
蕭攸隻管按著規程辦案,該走流程走流程,該找證據找證據,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入了正軌。
這事他要辦了也不算什麼,隻是希望三哥不要再接其他新的什麼差事了,否則爛攤子是永遠收拾不完的。
蕭攸查出的結果和陸想容料想中一致,在這次的事件當中,主考官韓大人的確有著不小的問題,副考官卻並非如此。
因為帶頭聯名上書的那兩個刺兒頭也跟副考官沈大人發生過衝突,故而他在這場事件當中一直站在主考官這邊,替主考官說話,這樣看起來叫人卻以為他是在包庇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