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番外三(2 / 2)

“讓他出去…他怎麼來了…”

晏修同給自家弟弟使眼色,姬庸小臉堆起笑。

“你彆怕,我是來看你的。那天我也不是故意嚇你,就是想逗逗你。”

“逗…逗逗我…”檀小公子聲音都在抖,胖成縫的眼看向自己的祖父。他怎麼就不相信姬家小霸王的話了,對方真是來道歉的?

“我真是來給你賠禮的,你放心我以後一定不嚇你。你要是願意,我們還可以一起玩。往後我去哪裡你就跟著我,你看怎麼樣?”

檀小公子還沒反應過來,檀桓的眼就亮了。可是晏世子還在,他又不敢答應。做為一個靠拍馬在朝堂站穩腳的人,他哪裡不想巴上信國公府。隻可惜信國公看不上他,對著那張冷臉他也說不出溜須的話來。

兒孫中如今看著也沒有一個能靠自己出頭的,他也不是沒想過讓兒孫們走自己的路。可是也是奇了怪,晏世子性子冷冷淡淡半點不似侯爺,他真是無從下手。

要是小孫子能靠上信國公府的世子爺,這往後檀家還能再富貴百年。

“真…真的嗎?”

檀小公子總算反應過來,他倒是不知道什麼家族大業的,他也想不到那裡。就是一想到以後能跟在姬世子身邊,那得多威風啊。

姬庸有些看不上他那一臉的癡樣,小臉一昂,“當然是真的,你要是不願意就算了。”

“…願意,我願意。爺爺,我現在就要跟姬世子一起出去玩。”

檀桓差點就答應了,還要自己死死忍住。

晏修同自始自終沒什麼表情,眼看著弟弟擺平這事,淡淡地道:“既然你們已經和解,那我便回去向父親複命了。”

“…世子爺,您轉告侯爺。這小孩子之間打打鬨鬨的,是下官小題大做了。他們都是孩子,今天打明天和是常有的事,咱們真不應該摻和。”

這話說得極妙,往後便是檀小公子真成了姬世子的跟班,誰也不好拿這事來說他檀府,更不會說他是個牆頭草。

晏修同背著手,一派清冷。

“本世子自會轉告父親。”

“誒,誒,下官送世子出去。”

一邊諂媚在送晏修同出門,一邊朝下人們使眼色,趕緊給小公子穿衣服,今天就跟姬世子出去玩。

兄弟倆離開檀府,後麵跟著檀小公子。

這三人一出現,那也是宣京一景。信國公和晏侯爺那可是對頭,姬小世子愛跟晏世子本就夠奇了,這後麵還跟個檀家的小公子。

那小子不是剛被姬小世子給收拾了嗎?

檀小公子挺著胖胖的身體,彆提多得意。姬小世子跟著晏世子,他跟著姬小世子。往後他上頭就是晏世子和姬小世子,看還有誰敢瞧不上他。以後在宣京城,他就可以橫著走了。

“哥,你瞧,那是不是董少卿”

姬庸口中的董少卿就是董子澄,他現在已經是大理寺的少卿了。這些年宣京的貴女們眼睛都望穿了,為什麼宣京城裡長得好有權勢的男人都不肯娶妻呢。

不光是不娶妻,連妾都不納。

姬小世子私下嘀咕過,他爹他娘不成親那是有隱情,董少卿又為什麼不肯成親呢?後來他終於知道了,原來董少卿年少時還有那麼一個劫數。

他問過他娘,那個害董少卿的人是誰。她娘說了,那個人或許隻是一個代號一個不存在於光天化日之下的人,真正害董少卿的人是那人的主子。

那人的主子是誰呢?

去年皇帝表哥親政後,不到兩月的時間淮南王便病逝了。說是病逝自是對外的說法,他偷聽過爹娘說話,淮南王之死怕是董少卿乾的。

所以那個害董少卿的人應該是淮南王。

皇家的事最是複雜,他雖小卻也知道淮南王的死為什麼沒有人追究,那是因為皇帝表哥也不見得想對方活。自打當年行山王謀逆被禁皇陵,長廣王便一直安安分分。杜將軍也是個精明的,行山王一死就分了家。帶著長子一家搬到長廣王封地另一側,與原本掣肘長廣王的人一南一北,而次子則留在饒洲從商,杜家的次子的填房是古將軍的嫡女。

也不知是怎麼傳的,很多人都說當年他爹他娘爭一女,那女子便是古家小姐。姬小世子皺了皺鼻子,他爹隻喜歡他娘,才不會喜歡什麼古小姐。

董子澄也看到了他們,當年清瘦的少年,早已成了嚴肅的大官。見到晏修同,嚴肅的臉上浮現出長輩般的親切。

“二位世子爺這是打哪兒來?”

“我們方才從檀府來,約檀小公子一起玩。”

董子澄這時也看到了檀小公子,看到小胖子一臉榮幸的樣子,不由得露出會心一笑。雙方寒暄過後錯身而過,他轉過身看著那兩個少年背影,臉上的笑容慢慢變得釋然。

這兩個孩子,應該都是侯爺的孩子吧。

這麼多年,他從那兩人之間毫無理由的相互信任中漸漸悟出一些來。說不出來是澀然還是釋然,到最後他的心裡隻有對他們深深的祝福。

兩個出色的少年,後麵跟著一個昂首挺胸的小胖子。他們所到之處,無一不受尊敬行人避讓。隨著歲月的推移,跟在他們身後的人越來越多。

而他們的父母,則在他們各自滿十六之後卸任各自的爵位。然後在外界傳的一個去佛門清修一個歸隱山間的傳聞中,雙雙離開宣京周遊四海。每每遇到好風景的地方,便停下來住上一年半載,好不逍遙。

多年以後,晏修同和姬庸終於成為大啟的兩大砥柱,青出於藍勝於藍比他們的父母更加出色。平長廣王之亂,收服西魯國,使之成為大啟的附屬國。

史書記載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千古留芳。在他們的輔助下,永慶帝終成大啟第一明君,創造了大啟近百年的巔峰輝煌,史稱慶年盛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