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尖和老人家(1 / 2)

正文君說起來這個時代最受罪的還是女人,十三四歲就做母親的比比皆是,自己都還是半大孩子呢就又生了孩子,不僅孕婦死亡率高,孩子的夭折率也是高的驚人,就連皇家也不例外。

一日她用過午膳正在看書,卻聽小滿說年熙來了。

隻見年熙眉頭蹙著,沒等她開口問便聽年熙說:“小姑姑,你幫我跟祖父說說吧,我不想這麼早定親娶親,男子漢大丈夫應先立業再成家。”

對於年熙的未來,她這段時間是有考慮過。年熙年紀還小,不必要急著參加明年的會試,成婚的事也大可以讓他自己做決定。

他自小多病,二哥也看的緊,甚至連讀書也限製時辰怕他耗神,對納蘭嫂嫂留下的年熙二哥也是不知怎麼疼是好。可一個男兒不應隻困在書房一隅,這世界的廣闊才是他該親自去體悟的。

“那你想離開家,出去看看嗎?”

年熙的眼睛猛地亮了起來:“當然!小姑姑,我讀了那麼多書,書裡描繪了那麼多名山大川、大江大河還有那曆史遺跡,我隻在書裡和畫裡見過,自然想親眼去看看。還有書中說的民生疾苦,我想親自去看老農是怎麼耕種的,看底層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

看著眼前的年熙,她仿佛穿過時光看到了那一世的監察禦史年大人,年熙雖自小衣食無憂,但卻是有著幾分悲憫之心。

那一世,他在雍正元年提出了豁出賤民籍,在後世很多人知道印度有賤民,卻不知在古代的時候我們也曾有過,於雍正一朝廢除。

“但這事還要你主動和你祖父說,小姑姑隻能幫襯你說和,現在是十月份了,那就過完年節你再走,這段時間你要多花些時間強健身體。還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規劃好路線,把路程安排妥當些。”

年熙聽著她的話連連點頭,眼睛也愈發明亮,臨走時還向她深深作揖。

這事倒也沒用她怎麼說和,父親就同意了年熙的選擇,她也知道會是這樣。父親這人看似對晚輩尤其家裡男孩要求嚴格,但並不想把他們養的隻會讀書而五穀不分。唯一憂慮的也是年熙的身體,幸好這一年多來年熙確實沒再生過什麼大病,看起來也精神了不少。

過了年節,母親硬是把年熙留到了開春,路上的盤纏自是不必說,又帶了各種藥材和吃食衣物,除了本來伺候他的小廝,又給他安排了個可靠的會武藝的家仆。

臨行前,一家人一起用了早膳,真到了這一刻,她也有些不舍,但看著年熙興奮的樣子,她也隻能為他高興又有些羨慕。這個時代,男兒還可以遊曆四方、建功立業,可女兒家大多隻能被困於內宅,生兒育女,終老一生。

她忽然想到一個點子,便對年熙道:“年熙,你記得把路上的經曆寫成遊記,配上圖,回來後送給我們看,不然隻有你能出門,我們三個老人家多可憐啊。”

父親母親在一旁笑著看她,年熙倒是毫不猶豫的點頭道:“小姑姑的這個想法甚好,把這一路的經曆記錄下來,也是頗有意趣。”

年玉嵐想著以後傳世的遊記除了《徐霞客遊記》,會不會多一本《年小熙遊記》?侄兒啊,姑姑可是為了你好,給你了一個後世留名的機會。

看著年熙一行人遠去的背影,氣氛變得有些低落,她自是知道父親母親也都不舍得年熙,可孩子長大了,要想他能夠真正成長,就必須要放他出去曆練。

一個多月後,收到了年熙的家信,他已經到了嵩陽書院,因他年紀小又有舉人的身份,人家對他倒也很客氣,年熙還說自己去拜訪了少林寺的僧人,在寺裡住了十幾天,學會了一套拳法。

信裡還夾雜著幾張圖,畫的是嵩陽書院讀書的場景,還有幾棵高大的柏樹,應是著名的漢封將軍柏,據說是漢武帝劉徹賜名,柏樹已有數千年曆史,依然枝繁葉茂。

看到年熙這意趣橫生的信,連父親臉上也有幾分向往之情,連說讓年熙出去走走是對的,男兒就該遊曆四方多長些見識。

她在家跟白大夫學學醫理,看看書,彈彈琵琶。轉眼間又到了年底,時不時接到年熙的來信成為一家人共同的樂趣。

過年時年熙自然也沒能回來,他人現在已經到了嶽麓書院,還去過了嶽陽樓。這次隨信一起帶來的還有湖南的銀針茶、冰糖橙等特產,不錯嘛,都懂得孝敬長輩了。

年節一過,很快到了二月份。

一日,聽小滿說佐領親自來拜訪,她自然知道又到了三年一次大選,佐領需要統計旗下適齡參選秀女,她能在家呆著的日子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