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造船大業(2 / 2)

放開那個女巫 二目 3402 字 10個月前

在羅蘭穿越前,這種吃水極淺,重心極低的船隻隨處可見,幾乎遍布各條河流要道。往日裡那些堆滿了河沙或石子,船舷幾乎和水麵持平的船隻便是平底駁船,隻要有一艘拖船,就能像開火車一樣,拉動數個駁船前進。

船型確定後,接下來的關鍵點是選擇用何種材料建造。

羅蘭在紙上寫下三個選項:木頭、鐵、水泥。

用木頭做船,是人類最早點亮的航海科技樹,從木筏到風帆戰列艦,從江河到海洋,木船可謂經久不衰。遺憾的是,羅蘭並不懂如何用原木來拚出一艘平底船,手下也沒有相關工匠。如果靠著幾個木匠硬上的話,很可能就是個大型筏板,還是隨時可能會散架的那種。

鐵船的話,構造和建房子差不多,縱橫交錯的主次梁構成龍骨,再包覆上鐵皮。有安娜做焊接的話,整體剛度有保證。但這種做法會把本就不多的鐵礦儲備消耗殆儘,不到萬不得已,這些鐵礦用來生產蒸汽機和槍管顯然是更合適的選擇。

那麼水泥船就成了最後選項——城牆已經修建完畢,原材料還有剩餘,安娜隻要煆燒一至兩次就能得到足夠的水泥粉。建造過程也比鐵船容易得多,隻要用木模板拚出外形,排布好充作鋼筋的鐵條,再填入水泥即可。就連老家農村裡,都能造出好幾條水泥小舟用來打魚。比起鐵船需要定期除鏽刷漆,它建好後甚至不需要維護,可謂造價低廉,又結實耐用。就算自己沒學過如何造遠洋大艦,造艘技術含量頗低的內河水泥駁船,應該問題不大吧?

抱著試試的心態,羅蘭捏起支鵝毛筆,飛速繪製起駁船的草圖來。

……

赤水河邊搭起了帶圍牆的棚子。

為了方便下水,羅蘭將造船地點儘可能貼近河岸。

棚房可以遮風擋雪,同時房內燃著兩盆炭火,以避免溫度過低影響水泥硬化效果。

木匠刨出的木模板已拚出船體的基本輪廓——船頭呈圓弧狀,降低前進阻力,尾部呈方形,以增加荷載麵積。船寬約二十四尺(8米),長寬比為3:1,中間設雙桅。桅杆插入船底,與貫穿船中線的鐵梁相連。船尾還樹立著一截木樁,作為方向舵預留口。其他地方則鋪放著縱橫交錯的鐵條。

沒有綁紮用的鐵絲也沒關係,所有鐵條交叉處由安娜親手焊接牢固,形成了一張遍布船底的鐵網。

當「模板」和「鋼筋」準備就緒,羅蘭命令工人開始進行澆搗作業。

拌合好的水泥被一盆盆倒入模板中,中間為平底,四周高出一米五左右,作為船倉側壁。乍看之下,像極了個形狀獨特的大澡盆。

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包括安娜,都沒有想到,這個和城牆使用同種材料做出來的古怪玩意,居然是艘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