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發現,這些被社會描述為“白衣天使”的護士,也會陷入憤怒、無助乃至冷漠。
比如有一個護士失去了她悉心照料已久的病人,在那之後,她陷入持續不斷的憤怒和壓抑。
另一個護士經曆了同樣的失望和沮喪之後,差點拋下病人、離開崗位。
護士們重複目睹著大量病人的不幸,自己竭儘全力,卻依然有諸多無能為力的情況發生,這讓她們的心理難以承受。
剩下的,隻能走同情疲勞這條路,仿似內心強大,進而可以繼續待在原崗位。
這種情況,放在網民身上,一樣可以適用。
看到網上的不幸數不勝數後,很多人也會產生同情疲勞,最終消磨掉對於新聞事件的興趣,成為認知負擔。
於是,“理中客”和“局外人”群體出現,他們對“壞消息”或許會置身事外,漫不經心,或者是理性地關心,不帶入情緒,甚至會鄙視帶著情緒圍觀的人。
很難說這是好還是不好,但如果每個人都成為“理中客”或者“局外人”,這個世界同樣會變得很可怕。
就個體而言,在經曆信息大爆炸時代後,進入到“信息黑洞”時代,被“壞消息”包圍和吞噬。
如果每天都忙著圍觀各種壞消息,會充滿情緒,會難以集中精力於“正事”,會難過、會焦慮、會抑鬱、會灰心,會喪氣,身體和心理健康甚至都會受到影響。
正確地應對“壞消息”成為“信商”的關鍵能力,“信商”恐怕是現代社會僅次於情商和智商的一種自適應能力,足夠高的“信商”讓人真正認清環境,認清環境,才能適應和改變環境。
正確應對“壞消息”,才能讓人在認清社會的“黑暗”的同時,正確地應對,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克製自己的情緒,擁有一顆聰明的頭腦。
即不做冷漠的旁觀者,也不被壞消息牽著鼻子走,科學地圍觀,合理地憤怒,適度地同情,一直讓事情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經常使用社交網絡,給人們的精神健康和對生活的滿意度會帶來負麵影響。但如果在社交媒體上積極與人溝通、交談,則對人們有積極作用。
善用社交媒體,讓自己變得更好,也讓世界更美好。】
良久,伊凡卡和劉仙女放下劇本、資料、圖片。
她們還沒看完,太多了,不可能一下看完。
可僅僅看了幾頁,她們就覺得腦袋發脹,負麵情緒籠罩。
甚至兩女都覺得有點惡心,想吐。
那麼多負麵新聞、信息……
怪不得說負麵新聞會產生負麵效果,大量報道負麵新聞,會使民眾對這個社會失去信心。
即便在民智已開、早就不閉目塞聽的社會,幾個月沉浸在這樣的信息中,也很恐怖。
家家戶戶有電視、每年有幾千萬人上大學,有網民近十億的國家,得進行更加嚴密的網絡監控。
雖然很多時候,負麵新聞並不負麵,它具有比正麵新聞更強大的正麵影響力,但是,要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
隻是,新聞的天職就是打探壞消息,有點像人們常說的新聞監督。
這樣一來,新聞如果刻意回避壞消息,它的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而可信度被打折扣的新聞媒體,就算它有好消息(正麵),讀者同樣要對它打折扣,想以正麵宣傳達到正麵效果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
所以,現在正規媒體被嘲諷,民營媒體、自媒體銷量強過官報。
從前,過多的正麵宣傳,使大家產生“正麵疲勞”,已經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一看到這類新聞就說又在唱讚歌,又在吹牛皮,又在拍馬屁。
這種逆反心理,隻有媒體依照新聞規律,適當回歸負麵報道,記才能衝淡或糾正這種逆反心理造成的後果。
但現在,已經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不管正麵新聞是真是假,大家先抱三分懷疑態度,激進點的人甚至一概否認。
劉仙女和伊凡卡腦袋亂哄哄的,不敢再看下去。
小醜人物傳記,她們壓根不敢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