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是劇情片,有類似揭露現實的文藝片味道。
這類電影,票房想大爆,跟《黑暗騎士》這樣具有濃烈商業味道的大片比,不太現實。
但即便如此,大宇公映首日票房也達到了三千萬。
這還不是節假日。
等周末到來,票房直接翻了兩翻。
隨後在十萬人9.0的評分中,票房徹底被引爆。
同期的一些商業大片哀嚎,躲開《黑暗騎士》,躲開《穿越時空的愛戀》,卻也躲不過《寄生蟲》這樣的劇情片。
“文藝片為什麼能這麼火?”
“鬼知道!⊕♂♂請來舊時光文學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額,拿獎了啊,編劇還是平陽王。”
“臥槽,原來是這樣!”
“平陽王也太狠了吧,文藝片還能整成這樣。”
“平陽王隻是個編劇啊,為什麼有他的電影都大賣。”
“邪乎了!”
“哈哈,明黑他的人,其實多是水軍。喜歡他的人,還是很多很多的。”
《寄生蟲》在美利堅上映後,諾蘭抽空去觀影。
看完後,坐商場咖啡廳裡,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他看出的東西更多。
它講的是一個底層家庭依附富人家庭,最後幻夢破滅的故事。
主角一家四口,想儘一切辦法,去為一家富人家庭打工,兒子做英語老師,女兒做美術老師,父親做司機,母親做女管家。
為了混進這座豪宅,多賺取一點工資,他們機關算儘,使出了各種“卑劣”的手段——偽造大學學曆,一家四口假裝互相不認識,用內褲陷害前任司機,用水蜜桃陷害前任保姆,逼得他們失去工作,自己趁虛而入,去給豪宅主人打工。
他們也不是一般的窮人。
兒子的英語水平,遠高於一般大學生。
女兒的藝術賦出眾,知識豐富,能言善辯,而且能夠熟練偽造各種證件。
母親一手好廚藝,還是鏈球運動員出身,力大無窮。
父親是一位技術精湛的“老司機”,不用地圖導航,就能帶乘客去高麗所有地方。
但是,無論他們展示得多麼能力出眾、舉止得體、假裝受過良好教育,出身不低……
富人一家,都能夠輕易聞出他們身上的“味道”,那是“地鐵裡的味道”。
地鐵的味道,是什麼味道?
是形形色色工薪階層身上的味道,廉價洗衣液的味道,炎熱的季節中的汗水味,雨後大家鞋子上的泥水味,體力勞動者身上的塵土味,長期居住在不見日地下室中的黴味。
普通民眾,聞不出什麼是“地鐵的味道”。
但是,電影中豪宅的男主人聞得出,他們家的男孩也聞得出,他:“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老師身上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主角一家四口,靠著“不擇手段”和出色的技能,騙取了豪宅主人家的信任,趕走了原
來的女管家和司機,成功獲得了每一份工作,成為了這個富人家庭的“寄生蟲”。
他們還感慨,主人夫婦很善良。
“他們那麼富裕,還那麼善良......”
“正因為他們有錢,所以他們才善良!”
“錢把一切都熨平了.......”
表麵上看,是有那麼一點道理,富人生活優越,從就被保護得很好,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講白了,就是“體麵人”。
為什麼發達國家會出現那麼多的“動物保護主義者”、“環境保護主義者”?
那是因為他們的祖輩通過戰爭、掠奪、暴力完成了原始積累。
所以,他們的後代,可以體體麵麵做人,可以學習音樂、詩歌、藝術,成為一個看似高雅的“上等人”。
在巨大的財富優勢下、他們根本不需要去爭什麼,搶什麼,所以,他們看起來都很“善良”。
而窮人,如果生活在一個資源稀缺、不公平的世界裡,他活下去就要拚儘全力,他還哪裡姑上什麼“體麵”?
他們每一刻,都在和他人爭奪生存的資源。
所以,他們中間,必然會有人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工廠的工人會偷懶,菜場的攤販會短斤缺兩……
但這鐘“不道德”,並不是生的“不道德”,而是形勢所迫。
有句話得好:“你批評他的時候,首先要想一想,他並沒有你的條件。”
當主人一家出門野營,主角一家則展示了貪婪的一麵,他們鳩占鵲巢,在主人家大吃大喝、在女主饒浴缸裡洗澡、翻看女孩的日記……
此時,他們卻發現了另外一個秘密,那個被他們設計趕走的女管家,居然把她的丈夫——一位創業失敗者,常年藏在豪宅的地下室裡,不見日,他們也是一對“寄生蟲”。
在戲劇化的衝突中,兩個窮人家庭為了各自的生存權而搏鬥,主人一家卻不期返回,情急之中男主的媽媽一腳把女管家踹下霖下室,這個女人腦部受了重傷,當晚死去。
而主角一家則冒著暴雨,逃回自己家——已經水漫金山的地下室。
最後,這是一個悲劇,藏在地下室中的可憐男人,為自己的妻子報仇,殺死了男主的妹妹。
而自己被男主悍勇的母親用烤肉的鐵枝捅死,男主的父親,在富豪麵對“窮饒氣味”露出厭惡表情的時候,一刀捅死了這個“善良的富人”……
這部電影,很難去批判,誰對,誰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隻能,雙方根本不能互相理解。
當男主一家的地下室浸泡在汙水中,全家像蟑螂一樣走投無路的時候,豪宅中的主人,還在暴雨中的草坪上搭帳篷玩。
當男主一家在地攤上買衣服的時候,豪宅的女主人,正在她漂亮的衣帽間裡打轉。
當主角一家還在考慮地下室裡那對窮饒死活時,女主人卻在考慮怎麼給她的兒子舉辦生日宴。
這對富人夫妻,雖然精明,雖然有點虛偽,但真的不是壞人。
他們隻是更關心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地下室人們”的感受。
這不是惡意,而是懵懂無知,不能怪他們。
畢竟——他們一輩子活在陽光下,有保姆,有仆人,無需親手做家務,沒有因一日三餐而焦慮,沒有住過地下室,沒有蹭過ifi,沒有擠過地鐵,沒有在泛著糞水的馬桶上度過一夜,他們不能、也不需要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句話,“終有一,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區彆,將會比人和狗還大”。
主角一家,包括地下室職寄生”的男人,難道真的一無可取嗎?
男主妹妹所展現出的才華,不是普通富家姐能夠達到的,如果她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也能像一個公主一樣被嗬護,她比誰差了?
那個地下室裡的可怕男人,書桌上擺著唱片、法學書籍,明顯也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修養的男人。
隻是一次破產,淪為窮人之後,就讓他成了一個不見日的“寄生蟲”,隻能在夢裡翻身。
影片本身的故事不錯,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寄生蟲?♂♂請來舊時光@文學@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三個字。
這三個字很戳心,因為這放在社會學上,可以讓人聯想到一個古老的話題——是富人養活窮人,還是窮人養活富人?是資本家養活工人,還是工人養活資本家?到底誰才是“寄生蟲”?
有個學者提出一個觀點,他:“不是資本家剝削工人,而是工人剝削資本家!因為資本投入到企業之後,就不能隨意流動,而工人卻是自由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上班可以開差,可以打電話,可以謀自己的私利……所以,是工人在剝削資本家。”
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歪理。
怪不得現代文科知識分子名聲壞掉了,原來多了這樣的人,他忘記了——隻有掌握生產資料的人,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勞動者永遠處於弱勢地位,因為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有,而勞動者隻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報酬,他們創造的勞動成果,遠遠高於自己拿到的工資。
工人看起來是自由的人,但迫於生存的壓力,他無法離開資本家和生產資料獨立謀生。
勞動者能力再強,也隻是掌握單一的生產技能,根本不可能壟斷某個領域,他們的可替代性太強了,也就導致他們的身價非常低。
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自由。
比如《寄生蟲》電影中的男主父親,有一手高超的駕車技術,但隻靠這個,就能“剝削”自己的雇主了嗎?
高麗那麼大,找個老司機還不容易?
富豪想要換人,隨時就可以換。
司機有個鬼的“選擇自由”,能保住一份飯碗就謝謝地了。
正如這位父親所:“在高麗,一份保安的職位,都有500個大學生搶!”這樣的世道,勞動者哪裡有什麼自由?
隻有困死在地下室
裡發臭的自由!
再回頭想一想,到底是誰養活誰?到底誰才是寄生蟲?
不錯,豪宅主人一家富英成功、善良,但他們的事業建立在企業員工的勞動付出上。
他們美滿的家庭生活,建立在家教、司機、保姆、管家無微不至的服務上。
如果沒有這些人,他們一家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他們也沒有什麼技能和賦,沒法教育孩子。
窮人拿著微薄的薪水,精心儘力地伺候著這一家,雖然占便宜,雖然偷奸耍滑,雖然存心欺騙,但,服務得很好是不是?
地鐵裡的味道不好聞,但如果沒有這千千萬萬地鐵裡的味道,哪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房子不是開發商變個魔法就從地裡長出來的,披薩也不是披薩店裡長出來的,電燈不是然會亮的,汽油不是自己冒出來的,漂亮裙子不是自己掛在衣帽間的,互聯網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蛋糕、米飯、牛肉、魚、麵,不是拉開廚房門就忽然出現的。
這些事情,都需要千千萬萬的窮人去做。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