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白劉昭的難處,這也是胡人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他們的部落會遷移。
岢嵐郡四縣(含新設的合河縣),平地多在河穀之內,數量極少。如果光靠種植業,其實養不活多少人,向山地畜牧業發展是必然之事。
但畢竟自後漢年間就遷移至中原了,胡人也知道種地的好處,哪怕是“靠天收”這種廣種薄收的農田,對他們的生計也不無小補。
至少,過冬時宰殺的牲畜可以少一些了,因為秋天會收獲部分糧食。
“這些地都歸誰?”邵勳又問道。
“誰搶到歸誰,誰先種歸誰。”劉昭說道。
“若有紛爭呢?”
“自有部大裁決,或幾個部落公推德高望重之耆老裁斷。”
經典的部落民主製。
他們都能自己治理自己了,對官府唯一的需求,大概就是遇到難以抵抗的外敵時,能有更高層麵的庇護。
又或者懾於官府的武力,不得不名義上臣服你。
劉聰如是,邵勳亦如是——或許,劉聰會讓他們感到更親切一點吧,畢竟有諸多相同之處。
“厘清戶口之餘,把田地先查清了。”邵勳說道:“從明年開始,這些地都會有固定的主人,哪個部落可以種,都有說道。若錯種了彆人的地,糧食就是彆人的了,叫屈也無用。秋收時部大們回來後,向他們說清楚。”
劉昭聞言,咽了口唾沫,但隨即便狠下心來。
改變傳統,當然會引起反彈,就看你鎮不鎮得住了。
“治理這些部落,可不簡單。”邵勳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得插手部落事務。如果一個部落,事事都不需要官府,大小事務內部自己就解決了,那麼久而久之,他們還會敬畏官府麼?要讓他們更多地求助於官府,越多越好,求得多了,就離不開官府了。”
“是。”劉昭應道。
“我就在平陽,哪也不去。一旦有事,大軍可自離石北上,鎮壓賊人。”邵勳又道:“當然,能不動刀兵自然最好。他們會死人,會更不信任官府,我也會耗費無數錢糧,得不償失。總之好好做吧,先用地吊著他們,我就不信他們沒有求助於官府的時候。”
“等把地固定下來,我以後還要固定山頭。哪座山歸誰,都有說道,看他們怎麼跑。”
“山頭有好有壞,好的歸誰,壞的歸誰,都有定規。”
“總之,要讓官府、朝廷更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要讓他們沐於王化。如果幾十年、上百年都不聞朝廷、不知天子,豈不是說反就反,說走就走?”
一番話說得劉昭醍醐灌頂。
他依稀想起,少時在上黨管理部落時,他還通過家人知道大晉朝的存在,知道當今天子是哪位,但底下人可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如此情況之下,反與不反,當真隻是一念之間。
梁王的意思是讓更多的部落之人了解朝廷、知道官府,哪怕不可能讓最底層的牧子、牧奴們都知道,至少也要讓更多的中層氏族首領知曉,並對官府產生依賴、敬畏。
這樣的話,部落最上層的首領想要造反時,麵臨的阻力會更大,畢竟部落是由一個個氏族構成的。
“再告訴他們,想要入郡姓,就給我恭順點。”邵勳最後說道。
郡姓是吊著部落首領的。
河穀田地與氏族頭人息息相關,畢竟他們手下一大群人跟著吃喝呢。
並州是胡人最密集的地方,治理好了並州,就等於抓住了牛鼻子。
如此雙管齊下,總會有效果。
他才三十三歲,可以花一輩子來做這件事。
……
四月二十一日,邵勳一路向東,巡視到了晉陽。
在路上時,雨停了幾天,現在又開始下了。而且好似報複一般,下了個天昏地暗。
這個時候,他不再猶豫,果斷下令:停止梁宮及汴梁營建。
敖倉存糧儘數輸至野王,屯於地勢較高的乾燥之處。河南其餘各邸閣,次第輸送存糧北上,待秋收後補足。
二十二日,邵勳在晉陽發布命令:“今歲春雨頗愆。太史令夜觀天象,占得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縣,告喻百姓,備淫雨之患。”
(第三更奉上,明天繼續,有票速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