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先修手段,曆經半生方才見性,有的人先見性,然後再修手段。
而經過洞山這一個月的觀察,李慕玄明顯屬於後者。
這是好事,但也不好。
所謂見性成佛,見的是自性天真之佛,這類人若是能伏住煩惱,常自覺照,舉動就和聖人相近。
但假如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做起惡來比普通人更加厲害。
畢竟正常人作惡,還會心存負擔,但這類人的煩惱裡,往往夾雜著開悟的力量,做起惡時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在作惡。
幸好李慕玄年紀還小,同時自己悟到了以本心觀照念頭的本事。
若是好好教導。
這條路要比尋常人走的更順暢。
也正是因此。
所以才更要磨磨李慕玄的性子,好讓他不敢仗著聰慧便任性恣意。
這也是為什麼洞山看到李慕玄行炁會露出笑意的原因。
要知道,即便是人的手腳,也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使用才會聽使喚,沒有人一出生就會跑,行炁同樣是這個道理。
一般人剛打通氣脈。
元炁都是隨著真氣的吸引,沿著各處經脈循環往返的遊走。
要想讓它按照指定的路線行走。
可需要花費不少工夫。
心神稍有鬆懈,就會功虧一簣,甚至是跑錯地方,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說狂笑不止,痛哭流涕,口渴難耐等等,在元炁的刺激下,身體會做出不受本性和意識控製的事情來。
想到這。
洞山目光看向李慕玄,頗有一種前輩看晚輩樂子的意味。
“就是不知道這孩子會碰到哪種。”
“希望能讓他印象深刻些。”
說著,洞山似乎想到多年前自己行錯炁的模樣,老臉不由一紅。
與此同時。
李慕玄這邊卻沒直接就開始行炁。
而是先分析起來。
“遁光這門法術,難的並不在於它的行炁路線,而在於行炁本身。”
“先生剛才特意叮囑過我,說不急著練,這顯然是在告誡我欲速則不達,要我先理清頭緒,不要僅憑感覺便輕舉妄動。”
“所以我現在要做的,不是行炁,而是如何操控元炁在體內流動。”
想到這裡。
李慕玄抬頭看向講台上的洞山。
見他滿臉笑意的望著自己,心中不由感歎道:“先生真乃良師也。”
隨後,找到方法的李慕玄也不打算再浪費時間,閉上眼睛,掃除心中雜念,準備以全盛狀態,來降服體內元炁。
很快,約過了數個呼吸。
李慕玄剛構建好坐禪時的狀態,便感應到體內充盈無比的元炁,
於是,他開始調動心神,嘗試操控體內元炁的走向,同時做好元炁可能不聽自己使喚,需要鏖戰多時的心理準備。
畢竟元炁那是容易降服的?
然而,就在下一刻。
李慕玄心神剛動。
就見體內元炁完全按照他的想法改變走向,仿佛就是他的意誌本身,比手腳還要更加靈活。
“嗯?”
見狀,李慕玄不禁有些發懵。
難道是自己想錯了。
元炁竟然這麼聽話的麼?還是說這其中另有什麼彆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