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的越多,能掌控的變化越多,可想而知,那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就越是強烈,人也就容易迷失其中,無法自拔。
毫不客氣的說。
假如一名術士碰到他剛才的情況。
除非像王也、周聖那樣天生的無欲無求,否則這輩子多半是戒不掉了。
恨不得一直住在奇門局內。
不過恰恰因為這個,倒是給了李慕玄突破到逆生第二重的啟發。
“我,真的了解我自己麼?”
此刻,李慕玄在心中回味剛才那股不舍、難受的感覺,就如當初在山上殺掉那夥山民時,心中那股暢快感一般。
兩種感覺交織在一起,讓他更加了解自己的本來麵目。
當然,並不是說以前就不了解。
隻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在麵對一百萬的時候不屑一顧,但在麵對一個億的時候就未必。
同樣的道理,自己在山上打坐靜修時,可能無欲無求,但在麵對世間的千姿百態時,卻未必能做到本心清靜。
很多人對自身最大的一個誤區。
就是覺得人心不變。
然而現實是,你在靜時保持本性,在事上本性就被七情六識主宰。
而修行,就是不論何時何地,發生何事,關乎何人,都能保證自己本性不被外物所影響,做出自己真心的選擇。
不過李慕玄自認為還沒到那個高度。
但借助這兩次事情,倒是讓他對自身本性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而突破到逆生第二重。
最主要的就是找到身體內的中庭。
對此,李慕玄已經有了思路。
所謂中庭,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就如自己體內那顆內丹,其本質是精炁相交的產物,如炁一般,並無具體形狀。
心猿、意馬、腎水同樣是這道理。
不過是借有形之物來形容無形之物,方便前人向後人傳道。
而這中庭。
在李慕玄看來就是人之本性。
正所謂。
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兩者本就一體。
中庭根本就不用去找,所謂尋路,本質上就是認清自己,誠於本心。
而這也和後麵的煉氣化神相對應,所謂煉氣化神,便是指精炁相交產物,姑且稱為內丹,與自身的元神相合。
元神是什麼。
元神即是自身本性,想要與其相合,自然得先認清本性為何。
而認清自身本性的最佳捷徑。
就是去經曆事情。
所謂知行合一。
光在山上枯坐不可能認清自己,須得在事上才能認清本性。
想明白這點,自覺收獲頗豐的李慕玄,目光看向對麵的胡海旺,答道:“胡兄慧眼。”
說完,他便徑直走出演武場,眼神望向大樹下的張之維。
不如意外的話。
自己下一場就要跟他碰到了。
如此正好。
他也早就想見識下雷法和金光咒。
順帶看看,能否借助這場與一絕頂的比試,進一步的看清自己。
而與此同時,察覺到李慕玄的目光,張之維眼中閃過幾分驚訝,此前他雖然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有幾分好奇,不過卻屬於很淡的那種,可有可無。
但就在剛才。
他明顯察覺到好奇變成了期待。
“有意思。”
張之維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這麼多年了。
自從跟隨師父修道以來,他眼中的對手一直都隻有自己。
但現在他突然想試試眼前這個天賦不弱於自己的道友,看看對方到了何種地步,以及自己全力出手又是什麼樣子。
一時間,二人目光對視。
眼中多出一股名為期待的純粹戰意,不為輸贏,就是想打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