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筆墨,岩彩(祝大家新年快樂)(1 / 2)

沈瑜和張鞠、齊宏吃罷午飯,到了前樓大街往西,穿過楊柳巷,先到了琉璃老街。因為今天工作日,所以遊人不多。齊宏已經來逛過幾次,熟識的介紹著附近的曆史典故。

這條街分為東街,西街,有過街天橋相連。

沈瑜為了買齊文房四寶,看過了幾家知名老店,可惜,擺出來的東西他並不滿意。幾家老店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便宜的東西,明顯質量太次,太貴的畫材性價比又低。

三個人在街上邊走邊看,張鞠看沈瑜挑的很仔細,一件也沒相中,就問道:“咱們看的這幾家可是全國知名的店,你都沒選中?”

沈瑜說:“我買東西是為了給自己用,不能光看名氣大小。”

齊宏回頭看看剛才的店鋪,問道:“他家店裡,一樣好用的都沒有?”

沈瑜說:“有一些好用的,但是太貴。”

張鞠無奈的說:“你還差那點兒錢?”

沈瑜搖頭:“不差錢,也不能亂花。”

在一家專賣硯台的店鋪,沈瑜選中了一塊洮河硯和五錢的徽墨。

張鞠看他選的東西,說道:“這塊硯台,也太小了吧。”她用手測量,“隻有半個巴掌大小。”

齊宏說:“我知道洮河硯,但是這種小硯台怎麼用?”

沈瑜說道:“這種小硯台是行囊硯。看起來很小,但是足夠用了。古人在外出的時候,也會用到筆墨紙硯,但是,大號的筆和硯台都不方便。”

他一手拿著硯台,一手拿著五錢徽墨比劃著研墨的動作:“你們看,這種硯台和徽墨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就適合放在小書箱裡或放在包裹裡麵,方便外出的時候使用,所以被稱為行囊硯。雖然小,但一定程度上滿足書寫和繪畫的使用,還有筆杆很短的毛筆,方便外出時候使用。”

張鞠問:“洮河硯和端硯相比怎麼樣?”

沈瑜說:“端硯的名氣最大。從使用角度考慮,各有所長。古人的硯台並不一定都是很大的分量或名貴材料,如果條件不方便,會使用一些隨手獲得可得的材料製作。

比如,今天我們看到的銅墨盒,最初就是因為不方便使用硯台的時候發明的。據說是一位醫生,把研好的墨滴在棉花上,把棉花放在粉盒裡麵,方便書寫用,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銅墨盒。”

“嘿,又學了一個知識。你怎麼不買墨盒?”齊宏問道。

沈瑜說:“有了行囊硯就不用墨盒了。真的需要,到了扶桑再買一個墨盒。那裡的筆墨紙硯,有他們當地的特色,但是很多東西還是從咱們這兒流傳過去的。”

三人一路逛到西街。這兩條街上好多店鋪的匾額都是請名家題字,各有特色,讓人感受到文化氣息。這裡也有集中的古玩市場和古玩店,可惜,他們今天的運氣不好,沒有碰到可以撿漏的東西。有真古董,其價值也不低。

沈瑜終於找到一家以毛筆為主的文房四寶店,進店詢問,得知這家店是父女兩人在經營。老店長介紹,他們家自產自銷的毛筆。這位老店長曾經在蒙恬湖筆廠工作,後來到首都之後,吸取了一些北方製筆的特點。

這家店裡,以製作羊毫和紫毫筆為主,狼毫很少,隻有羊狼兼毫筆,據說銷量不錯。

沈瑜看到貨架和櫃台上,一排排分門彆類擺好的毛筆,計算合用的型號。

他對老店長說:“老板,我想挑一隻羊傳統四號羊毫抓筆。再挑一隻大號的羊毫玉荀,再要一支加料條幅筆。

老店主問道:“您要的這幾種型號,用料子不一樣,價錢也不一樣。”他按要求拿出了幾支筆。

沈瑜選出了幾支筆。

店老板邊幫他把毛筆收好,邊說:“這幾支筆,用料都是以光鋒羊毫為主,摻入少量的透爪鋒羊毫和羊胡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