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露臉的機會,題字(1 / 2)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第1124章,露臉的機會,題字

徐老師的建議得到了很多人的讚同。

另一位鑒定專家接過話筒,說道:“”徐老師說的對對,我們也想聽聽收藏者的意見,這幅長卷畢竟是沉總發現,並且從國外帶回到國內。我們也想聽聽,沉總當初是怎麼判斷這幅繪畫的。”

沉瑜知道徐老師這是在給自己製造露臉的機會。之前的安排中,自己也做了準備,這個時候不好推辭。

他走上台接過話筒,說道:“感謝諸位專家、收藏家和嘉賓,我是會場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鬥膽說說收藏這幅畫的過程,不敢說什麼意見,說的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他先說了第一次見到這幅繪畫時的場景,然後說道:“到這幅繪畫的時候,我先想到的是王翬以北方山水和彷古為題為題所作的一些繪畫長。

目前所知較早的有他在1669年所繪,現藏於鈕約的《太行山色圖卷,此卷全用範寬雨點兒皴法。1688年所作,原藏於泉城的《太行山色圖軸,其布局和皴法以範寬為主,而其山石的勾勒之法仍然不脫離關仝窠臼;另外一卷也同樣繪於1688年,藏於首都博物館的《彷範寬溪山行旅圖卷,其布局設置雖與本卷之開端和結束處略有不同,但其全篇構圖與筆墨絕然相似。

我以此判斷,王翬對北宗關仝、範寬的喜愛是比較強烈的,至少以目前存世有三卷一軸來看,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從時間上來看,1687年,王石穀所作本卷《太行山色和1688年所作《太行山色圖軸以及《彷範寬溪山行旅圖卷是其對北宗山水極為熱衷追摹創新的時期,依顧鶴慶跋曰“蓋先生以盛年銳誌遇此不世之珍,自應抖擻精神與之血戰,不使一筆放過”。

不僅如此,王石穀在中年,尤其是1680年代,是以精湛的筆法繪製全景構圖之巨幅長卷比較集中的時期。

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彷巨然夏山清曉圖、康熙十五,1676年《彷巨然夏山煙雨圖,以及剛才提及的兩卷等等,如果說前兩卷的繪製是出於自發,那麼繪製後二卷或許是對1691年《康熙南巡圖的繪製做一種不自覺的準備。

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成功,便著手計劃於1689年第二次再行,其降詔製作新的聖駕紀實圖。

這個時期王石穀滲和董巨、關仝、範寬、李成之北宋繪畫語言繪製長卷,這或許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

我買下這幅作品之後,又查閱了一些資料,記住了有一位收藏家的評價。

吳湖帆在題王翬《彷巨然夏山煙雨圖卷言曰:“故石穀畫當以四十至五十為極詣,五十至六十自具麵目,六十至七十漸落俗套、每失韻致,七十至八十有衰頹氣,八十以外又複變化入神,用筆如萬歲枯藤,蒼辣兼具,有空前絕後之妙。後人之詆諆石穀者,蓋多見其六十以後八十以前作也”,所謂“自具麵目”之時,應言說王翬“融合百家,集古大成”之時。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眾所周知,王翬的摹古之作能夠“如鏡寫形,如燈取影,毫發不遺,與舊並觀如出一手”,已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地步。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稱“石穀畫道甲天下”;周亮工在《讀畫錄中推其為“百年以來,第一人也”;吳偉業、曹倦圃、錢牧齋等人甚至直呼其為“畫聖”,但王翬之“摹古”既是其研習繪畫之法,也是其繪畫創作之理想,其大量以“彷”為名的作品實際上卻隻是借古以表今,即以古之名,觀今之態,體現出個人的對精神性的認知與追求。在對古代經典的重新整合過程中,王翬打破了董其昌提出的南北格局,成為元明清正統文人畫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結點。”

沉瑜把遊戲提供的一些信息,做了整理,有已知的信息,也有獨特的觀點。他的發言結束,場中響起熱烈的掌聲。

濱海博物館的館長說道:“今天大夥兒的發言,總結了一些很寶貴的觀點。沉總,我建議都記錄一下,可以出版,您看怎麼樣?”

沉瑜說道:“堅決支持。”

之後又有人要發言。

沉瑜看到石組長站了起來,對眾人示意自己要離開。

研討會隻得暫停。沉瑜和一幫嘉賓送石組長離開報告廳。

石組長對沉瑜說道:“沉總,恭喜你。今天的展覽很成功。這種活動以後要更多的對社會開放,另外你們的展覽也可以把更多的本土藝術,特彆是濱海的傳統藝術也容納進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