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幽靜的茶室內,沈瑜見到了張鞠。
“張姐,什麼事這麼著急?”
張鞠放下茶杯,看了他一眼,“先坐下,一會兒再對你說。”
沈瑜把手裡的提包輕輕放下,坐在了茶桌旁邊。
張鞠看了他一眼,問道:“你拿的什麼東西?這麼小心。”沈瑜說:“剛從文物商店買了兩件刺繡。”
張鞠眼睛一亮,“能給我看看嗎?”
沈瑜說:“沒問題。”
兩人離開茶桌,沈瑜先展開了湘繡博古圖。
張鞠看著這幾張博古圖,問道:“我知道湘繡的名字,你是怎麼判斷這件東西的?”
沈瑜說:“湘繡是把傳統的繪畫、書法及其它藝術與刺繡融為一體的刺繡流派,運用多達兩百餘種顏色的繡線和上等絲綢、綢緞,手工以針代筆,創造性地運用一百多種針法進行創作或還原畫麵。
此組湘繡題材為博古圖,是融合了書法的典型例子。刺繡技法為典型的湘繡特點,質感強烈。以針代筆,生動臨摹出從周至魏的銘文書法。我判斷,這件湘繡是清中晚期的作品。”
張鞠搖頭:“聽你說的熱鬨,可是讓我判斷還是很困難,另外一張是什麼?”
沈瑜說:“這張可就少見了,這是發繡。”由於這張刺繡沒有裝裱,所以,他小心地將其展開,對張鞠說:“您看,繡觀音圖所用的墨線,不是普通的絲線,而是頭發。”
張鞠驚訝的問道:“還有這種刺繡?”
沈瑜說:“人的頭發與絲線不同,用來刺繡非常麻煩,但也具有細、柔、光、滑等特征。此件刺繡卷巧用頭發黑、灰、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發質的濃淡、粗細、曲直等,采用接針、切針、纏針和虛針等不同技法,展現出如工筆白描的藝術效果。”
張鞠問道:“這是什麼時期的刺繡?”
沈瑜說:“發繡主要流行於蘇州、東台等地,最早起源於唐朝,東台信女以發代線,繡製如來與觀音之像,以表虔誠。據《女紅傳征略》記載,宋代已有發繡《妙法蓮華經》,曆經元明,發繡題材逐漸廣泛。現傳世發繡作品多見於博物館館藏,如首都博物院藏明倪仁吉《大士像》等。
從素白的綢子,針法以及氧化程度來看,我認為是明代的發繡。”
“說的好。”一個聲音從茶室外麵傳來。沈瑜回頭看去,隻見服務生引導著一個留著小胡子的中年男人和一個穿著女式西裝的年輕女子走了進來。
男人的戴著眼鏡,看著沈瑜和張鞠說道:“張科,剛走到門口,就聽到你們討論的熱鬨。打擾你們了。”
他眼睛撇向了兩人看的刺繡。
張鞠說:“梁處長,張律師,請坐,先給你們介紹。”
她指著沈瑜說道:“這就是我要介紹給你們認識的沈瑜。喜歡搞收藏,捐獻過幾件文物。”
中年人笑眯眯的看著沈瑜說:“不錯,不錯,我看過那幾件東西。”
張鞠給沈瑜介紹中年男人。“這位是文管局,國際事務處的梁處長。梁持。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文物追討和國際合作。”
“梁處長,您好。”
“沈瑜同學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