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缺斤少兩(1 / 2)

我出生在九六 赤子練 6911 字 9個月前

我們來到麻辣香鍋檔口的時候,已經有幾個學生在買了。怵

葷素豆製品這些都是分開算價格的,一個人買就要用好幾個盆。

以前是老板幫我們夾,總是會夾多,動不動就是大幾十塊錢,學生提意見了,就給我們盆讓我們自己夾,還會提醒我們,這點幾個人吃夠吃了。

這服務態度一下子上來了,人也變得多起來。

再說,味道確實不錯,又是獨一家,麻辣燙和這個比起來,還是顯得寡淡了些。

可是。

沒想到,今天會有人再次提出意見,那就是肉裡摻了水,老板和她解釋:“這肉是醃過的,有水很正常。”

可她還是覺得不合理,問著旁邊在買的學生:“你們說,這肉裡這麼多水合理嗎?這水也按肉的價格來算了。”怵

大家竊竊私語起來,可又覺得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知道貴,所以想吃就少買一點來吃吃,畢竟再貴的東西,也有人去上當,我們這上的當是明麵上的,非要劃分一個等級的話,是比較能接受。

貴得不能接受的東西,我們想都不會去想,更不會去考慮合理不合理的問題,什麼服務費,小費,高檔餐廳搞的東西,總有人是能接受,要去吃的,那樣的地方對有些人來說,就是比較能接受的吃飯場合。

我能接受的,就是肉裡有水,夾的時候擠一擠就好了,又不是注水肉,買了之後再醃製確實忙不過來,一個人買十幾二十塊的東西也給炒,已經算是良心了。

這樣都要苛責,其實不失為一件好事,如果能少掉一點肉裡的水,少算一點錢,我們就能少花一點錢。

隻是,就算不合理,讓老板做出改變,我們少花點錢,老板少賺點錢,老板會答應嗎?

這個問題稍後再議。

在老板眼裡,這不是少賺一點錢的事,而是虧了多少錢的事。怵

當老板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我記得有一道題目,複雜的不想去細想了,反正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題是怎麼說的呢,這麼說的,一樣東西進價8元,賣10元,然後這樣東西被偷走了,問老板虧了多少錢。

我們一般人都隻會覺得是虧了成本價格,最多是算上運輸價格,也就是8元或者8元多一點,自認倒黴賠了8元或是8元多一點。

但老板不這麼想,賣10元的東西,被偷了,就是被偷走了10元。

也就是說,明明沒有賣出去的東西,因為被偷走,這損失也要按賣價來算,那不是賣價定得越高,東西不見,損失就越多了。

這2元錢的利潤,是賣出去之後才有的,也就是說要付出努力賣出去以後才有這兩塊錢利潤,可丟了以後,這兩元直接計為損失,算不算是因禍得福?怵

對於老板來說,原本該賺到的沒賺到,都是損失,不是實實在在的虧損,但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虧了。

損失的東西都會轉化成一個價格而存在,也會從另外的地方再賺回來。

也許該換一道題目了。

進1元,賣2元,覺得虧了,買回來3元,賣4元,問賺了多少。

我們覺得是賺了兩塊錢。

但老板會想,折騰了半天才到手2塊錢,原本1塊錢東西一直放在自己手裡,就能賣4塊錢的,利潤本該是3塊錢,勉強不去算折騰來折騰去的那些損失,也是虧損了1塊錢。

要是當初進1元賣2元後不再折騰,那當東西能賣4元時,便是虧損了2元。怵

他們看的永遠是長遠的利益,而非眼前。

要是最終賣不到1元,那肯定是虧了,所以,永遠都不會賺,隻有虧。

那些折騰,是為了彌補沒能看到長遠利益而帶來的損失。

話說回來,老板答應了把肉裡的水去掉,為了不虧損,那勢必會給肉漲價,也許漲價我們接受不了,所以改為收取一些醃肉費,我們是不是又能接受一段時間?

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不過,出現了想要治標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哪怕隻是站在這個人身邊不說話,也是一種支持。

我們光看不買。怵

他們肯定要著急了。

“我們和老板反應,讓他把價格再降低一點,這醃肉的水,也不好倒出來,倒出來了一會又有了,你們看到了又要說了,這樣行了吧。”老板隻是雇了幾個阿姨在這,裡麵炒菜的人也不知是不是老板,剛才有個阿姨拿菜進去的時候就沒馬上出來。

“那等你們改了我再來吃。”

我們看著她離開,應該有骨氣一點,也撂盆不吃了,可今天就是饞了想吃,我們還是買來吃了,沒拿那種醃過的肉而已。

過了幾天,價格是便宜了一點,可就是這一點,吸引了更多的人來買,畢竟旁邊的店都在漲價,如此逆流,不是有良心又是什麼,都降價了,也就沒人追究原本的價格本就不合理的事情。

可又有新的問題出來,有人發現買的東西存在缺斤少兩的情況,直到有人突然把空盆放上去稱,才發現,是算錢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