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七十一章:下期節目(2 / 2)

從使用的角度,這些空間站的確是非常經濟的。半自動操作的密封門避免了智能化帶來的不穩定性,也使得整個空間站可以在無供能的情況下維持完整性,因此在沒有遊客或者遊客稀少時可以進入最低能耗狀態,維護成本也會降低。當時來往的旅遊穿梭機除了食物和水之外,還需要攜帶能源和適當的電動機,以便於啟動空間站至正常狀態。

但很不巧的是,在這種觀光空間站建造了成百上千個之後,人類突破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瓶頸。

在幾年之內,可控核聚變就被應用到了方方麵麵,因此低能耗對於空間站而言已經變得不算是什麼優點了。再加上充足持久的供能使得高性能計算機也可以在太空中方便地應用,空間站的智能管理已經談不上是什麼問題。而且人們對於空間站舒適度的要求迅速提升,使得即使是購買最便宜航天旅遊產品的遊客也不再想忍受空間站的持續失重環境,最終這些曾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觀光空間站,又像是烈日下的雨水般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當然,它們沒有真正消失——畢竟人類在太空環境保護方麵還是相當不謹慎的——而隻是“熄滅”了。在人們的三維地圖裡不再出現那些曾經觀光空間站的鏈接,而這些環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天體也隻留下了一個個焉知來源的名字,成為了無人問津的廢墟。

這座白沅將要前往的觀光空間站,原本的名字是“天極光”。顧名思義,曾經它還在正常運轉時,就是為觀看極光的旅遊項目服務的。

從檔案中的設計圖來看,“天極光”的基本結構與地球時代的老式空間站差不多,是將各個功能艙固定在基礎桁架上,通過密封接口連在一起。其中有一個專門的觀光艙,也就是所謂的“穹頂”,當年的遊客們就是在這裡欣賞從太空觀看地球的景色。

這麼看起來,“天極光”應當是非常古老的空間站了。在它建造的時候應當還沒有現在那些萬噸級載重的運載火箭,因此空間站的各個部分必須分彆建造,再發射到太空軌道上進行組合。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空間站內的視野,而且在美學上也不太符合大眾的預期,但卻是當時在太空中建造大型建築最經濟的方式。而用這種方法建造出的空間站,也與之後整體發射的空間站具有明顯的外觀區彆。

不過即使是有點兒年頭的空間站,按照深空引力的方式進入也是不用擔心的。深空引力的頻道不是生存挑戰,而隻是普通的探險而已,因此各種裝備都會配齊,按理來說也不可能真正發生危險。

————————————

注釋:

極軌道:即極地軌道,軌道夾角與赤道麵呈90°,沿極軌道運動的人造天體會略過地球的兩極。調整到合適的軌道高度,可以使人造天體繞地球旋轉一周時,地球恰好自轉一周,因此人造天體上的觀察者能夠看到地球上的每一個點。

作者有話要說:我覺得沒必要每章3k,2k就夠了。

相信大家已經感覺到了,字數不是限製本文速度的關鍵。對於一些日常情節即使字多讀起來照樣快,而關鍵的idea隻要不是囫圇過去,速度都會發生明顯的下降。

——

另:在網上吐槽學校,被偶然認識的老學長勸(教)說(訓)了,而看到老學長的pyq我徹底檸檬了……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出來的,人和人的差異都可以比人和狗還大。

(對不起是我配不上學校,給校友丟人了)

(xi大大:小同誌,你應該早就有這個認識了……)

——

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