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餘帶著眾人,自應州一路向南。
從衛輝府進入河南地界,然後過開封府,最後來到了歸德府的甫城縣。
這裡正是謝餘封地的所在之處。
中途經過考城的時候,謝餘帶人停留了幾日。他在考城打聽了一番於華等人的下落,最後被人告知,於家人並未來此。
謝餘更加擔心了。
“說不定義父帶著文君,去錢塘了!於家護院那麼多人,一定不會有事的。”
白曉楠能看出謝餘臉上的擔憂之色,她也隻能用這個借口來安慰謝餘了。
謝餘點了點頭,強迫自己不要把事情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應州距離甫城差不多兩千餘裡,謝餘這一行人日夜趕路,也用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也幸好之前在京師的時候,領了不少封賞。謝餘當時身上尚有七八百兩的銀票。所以這一路上,也夠人馬消耗之用。
不過到了甫城時,謝餘身上的銀票已經所剩無幾了。再不想辦法弄錢,這群跟著謝餘的兄弟們,怕是要餓肚子了。
“你們在城外等候,我去找知縣交了敕書,問清楚封地的具體所在位置。再說安置的事。”
給六子等人交代了一聲,謝餘帶著白曉楠進了城。
打聽一番,最後謝餘來到縣衙,和幾個衙役交代了來意。
聽說眼前男子竟然是新封的甫城男,那幾個衙役也是一臉的驚訝。待檢查過謝餘手中的封爵敕書後,一個衙役匆忙去通知知縣了。
一炷香後,謝餘和白曉楠被迎了進去。
謝餘在縣衙的大堂內,見到了甫城的知縣。
一番介紹後,謝餘對這知縣也算是有了個簡單的認識。
甫城知縣叫何光耀,是永昭元年的進士。
那一年正是永昭皇帝周祁正式登基的時間。
因為未通過朝考,何光耀被安排到了甫城,當了個從七品的縣丞。三年之後,遞補成了正七品的知縣。
然後這一個知縣,一直乾到了現在。
算起來,何光耀在這甫城呆了差不多十四年了!
一個縣官能乾十四年,這說明一個問題:何光耀在朝中沒有人!
要是早幾年,何光耀能遇到謝餘這種背靠著兵部尚書大腿的“權二代”,無論如何他都要巴結一番的。
可是現在……何光耀已經熄了這個念頭了。
十四年的經營,他早就成了甫城的土皇帝了。現在再說要提拔他,讓他換個地方履新,他絕對一百個不願意。
在甫城呼風喚雨、說一不二不香嗎?
他如今已經快五十歲了,就算是被提拔了,又能乾個幾年呢?
與其在彆的地方篳路藍縷,還不如穩穩當當的在甫城當他的土皇帝呢。
此時這個甫城的“土皇帝”,正捏著謝餘的那份封爵敕書,動起了小心思。
說實話,他挺膈應謝餘這個男爵的。
儘管敕書上表示,讓他配合著在甫城的管轄地片中,劃出一塊封地給謝餘。至於說劃哪一塊,可以由他這個知縣“便宜行事”。
從統屬上來說,謝餘的這個封地,還是歸他這個甫城知縣管轄的。
但是……那也隻是名義上的管轄權罷了。
封地內的稅收,以後就和何光耀沒任何關係了。
這感覺就好像……謝餘要從他何光耀的鍋裡扒拉飯吃!這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