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文化人
“我看的那場, 觀眾的反應還不錯,現在就看雜誌影評怎麼樣了。”錯過了首映式,阿春跟於三日在她的冰室裡聊天喝茶, 於三日最近也在空巷大道工作, 雖然不是他的電影, 但他要直接做現場編劇, 也就是傳說中的飛紙仔。
“你看那個乾嘛?”於三日莫名其妙地問。
這下輪到阿春懵逼了:“看看電影評價啊?”
“你不是已經去電影院裡了?”於三日說。
“但是……”阿春沒反應過來:“不是應該看看專業人士的……評價。”說到後來她忽然沒底氣了。
於三日看起來是個其貌不揚的肥仔, 可此時他臉上掛著的表情十分的微妙,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種嘲諷臉, 明明是帶著笑的, 愣是感覺到他在對某些事情陰陽怪氣。
“紅港現在有多少大學?”於三日忽然問了個不相乾的問題。
“三所吧……”阿春記得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書院,不算正規的大學。
“我那個時候隻有兩所,所以現在你講的那些影評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同學,或者學弟妹,再或者, 都是中學畢業或者沒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寫稿人——大部分都是做短工很快跳槽的, 電影雜誌賣的又不好, 能給的人工又不多——你以為寫影評的都是什麼人?”於三日很無語的笑。
阿春:“……”忽然感受到了時代的參差。
“我以為你想得很明白才拍這種題材……”於三日這回看阿春像在看西洋鏡,跟阿春相處這麼久,今天才發現,她挺小孩的:“寫文章的都是人,他可能連看都沒看就能寫評價。再講,就算他了解, 能有我們這些拍的人了解嗎?說不定他看的電影都沒有你多,你聽他們的做咩啊?”
阿春隻好說她沒轉過彎來,何況她有時覺得電影雜誌上寫的也挺對的, 比如當年的藝術片,的確在這年代很值得誇。於三日雙手抱臂更笑了:“那年能拍出來這種電影的有幾部?”
忽然意識到了什麼的阿春:“……”這年頭能組起架子來拍這種片子的都是□□湖,誰要拍什麼,圈子裡都能知道。
“講到尾,都是人情社會而已。”於三日很現實的說。
“所以那些獎項……”阿春以為隻是部分分豬肉。
“不是部分,是全部。”於三日很直白的跟阿春說,紅港內部的獎,不是三大電影公司的人得,就是這些圈內人的老前輩得,或者寧願老前輩或者純新人得也不讓對家得。紅港外的獎就更是如此,想出紅港,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電影能分銷到海外。紅港的電影,就那麼幾個市場,灣灣,r國,新馬,h國,沒了。能找到代理的,還是三大電影公司。
這裡又要說梁實和萬興兩家的奇葩事了,不屬於自家的電影分銷到海外,賺多少都是公司自己報賬。本來給主創的錢壓得就夠低,這回還能壓得再低。我幫你找代理,可以,但片子賣得不好,就不關我的事了。聽說早年最狠的還有被壓到塊錢的。
我能幫你把片子賣到海外提高知名度,你認不認?
塊錢,不忍也得忍,沒有院線啊。
新戲劇為什麼這麼牛b,除了背後有人電影拍的好,唐君生還自己去國外談院線代理。
關鍵是還讓她談下來了,相當於紅港灣灣之外多餘的錢都是她賺來的。阿春也是在跟她聊起來這事之後,才更加心思思的要跟她合開工作室的。就這個抓錢能力,新戲劇的人不在意,金皇後的老板肯定不會不在意。
如此這般,父輩沉浸電影圈已久的於三日,勸阿春彆把獎項當回事,要都是真才實學就能得獎,他老豆保證拿獎比誰都多。
好笑的是他老豆拿獎的看就是湊合拍的,下了力氣明顯高水平發揮的連個提名都沒有。
社畜工具人的本質,哪裡需要哪裡搬,公司需要你得獎你就得獎,不需要你就不得。
獎項都是如此,文字的影評就更是如此了,最大的可能都是些筆杆子看兩本電影相關書籍,再看完電影掉幾句書袋,看他們寫的評論純粹浪費時間。
“群趙括,你看他們不如多看點有用的書。”於三日給阿春介紹了幾本他看過的英文原文書,這年代能找到的少有的比較多乾貨的編劇用書,比《就貓咪》那種層次高很多。
認識這麼久以來,阿春第次在於三日身上感受到知識分子的那種傲氣,對自身知識的自信,還有那麼點霸氣。他也的確值得自信,理論知識他看的書要比這年代百分之九十的導演都多,實際操作自己能拍還有老豆教他。
很犀利的肥仔。
阿春拜服,然後發現他給她列的書單什麼範圍都能涉及到些,甚至還有弗洛伊德。
……對不起,考試考出經驗填鴨考上大學的她給當代大學生丟臉了。
每次沒等她找到現代人的優越感的時候,都會先受到降維打擊。阿春鬱悶得不行,以至於想知道觀眾評價的欲·望都不是那麼強烈了,頗有些心不在肝上。
不過該做的事情還得做,阿春跟唐君生早就商量好了這次宣傳,還是以記者為賣點。
之前拍攝的費用還有三十萬,因為並沒有用到什麼太大的場麵,最貴的也就是阿春跟阿榮去家酒吧裡聽搖滾樂,那次是包場,還找了專業樂隊,以及通過唱片公司買了歌曲的版權。
所以阿春錯過的首映式請了不少的記者,導演不在,都是唐君生和衛思榮的經紀人在幫忙hold住全場,據衛思榮給阿春留的口信,說記者們的評價也是不錯的。阿春第二天還是不能免俗的買了報紙,發了紅包的宣傳,反應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