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老錢(1 / 2)

國潮1980 鑲黃旗 8374 字 2024-08-06

或許是因為皮爾卡頓是赤手空拳,白手起家的。

大師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高效的辦事習慣。

或許也是因為出於對好朋友亨利·拉卡米耶的關心,大師為他的困境憂慮已久。

如今既然從寧衛民這裡好不容獲得了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鑰匙,大師很是希望能馬上和他的這位好朋友當麵會談,想要儘快把接下來的行動方案確定下來。

於是乎,時不我待,大師馬上撥打電話設法聯係上了亨利·拉卡米耶。

然後就帶著寧衛民驅車趕往,與之會麵。

至於鬆本慶子,大師也隻能滿懷愧疚地改變原計劃,延遲了接風宴,對她說聲抱歉,先讓高田美帶她回酒店休息了。

亨利·拉卡米耶居住的鄉間彆墅在巴黎西郊,位於凡爾賽宮以西。

具體地點是巴黎大區伊夫林省聖萊熱,因為距離巴黎的市中心足有五十公裡遠,哪怕是馬上開車過去,也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這個彆墅是一棟五百平方米的住宅,位於朗布依埃森林的中心地帶,有一條被樹木環繞的林間小路。

雖然不能算是太大,但這樣的彆墅卻是個莊園。

不僅有美麗的房屋和花園,還有綠色森林和池塘,已經能夠滿足很多人的夢想。

更神奇的是這一路上,寧衛民都沒有見到普通的人家。

從巴黎的第七區開始,出城之後就隻能見到豪宅和彆墅、莊園,可以說瀏覽而過的上百處宅邸統統是高門大戶,就沒有小老百姓的住所。

哪怕是最普通,最破舊的房產,也擁有豪闊的大門和廣闊的圍牆。

這不免讓他倍感蹊蹺,心說難道法國人在八十年代已經富庶到這個地步了嗎?

總不會連普通人也能擁有這樣的大宅院了吧?

這也太讓人羨慕了。

幸好大師在他的身邊。

作為一個已經在巴黎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而且已經在歐洲時尚領域功成名就,和歐洲上流社會牽絆頗深的人、

皮爾卡頓在了解到寧衛民的不解之後,送算為他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敢情巴黎根本就是「東貧西富」的格局。

無論從城市還是郊區,都是西邊住權貴,東邊住平民。

所以城市發展也是極不均衡。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風向!

說白了,近兩百年來,幾乎所有歐洲主要城市的風都是從西和西南部吹向東和東北部。

所以在黑色濃煙滾滾的近代,歐洲的富人階層為了遠離煤炭氣體的汙染,隻會選擇上風口——西部,來作為生活的地方。

所以說都不是僅僅限於巴黎一地了,其實在整個歐洲地區,「東貧西富」的城市發展格局都是這樣定下來的。

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對此,寧衛民還真的不能不承認「存在即是合理」。

看來即便是再不可思議的現象,如果去仔細了解,也終會找到符合現實邏輯的解釋。

這還不算,為了消磨時間,放鬆神經,皮爾卡頓甚至一路上借助這些豪宅和莊園給寧衛民詳解了更多的歐洲「老錢」做派。

說來也有意思如果根據大師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的話,甚至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些富人之間的差異,以及財富和社會等級的差距來。

就比如住宅來說根本不用看住宅的外觀和內部,隻憑車道、圍牆、草坪……就能知道哪棟豪宅的主人地位更高,財富更雄厚,或者是新貴,或者是悠久曆史的老錢世家。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按照皮爾卡頓的理論,富人的

階層裡用以衡量這個群體等級高低的就是「不實用」原則。

越不實用也就越能體現財富的雄厚,地位的超然。

反之亦然。

具體來說,社會等級和財富等級越高人家,他們的車道也就越長。

長而曲折的車道,遠比長而直的氣派,其功能僅僅是為了炫耀和賣弄。

最有檔次的車道就是在「平坦的地麵上拐來拐去的車道」了,這是標準的「老錢」門麵。

倘若地麵高低不平,存在小丘,迂回繞行便增添了實用價值故而要差上一等,不足以往前體現主人社會地位的超然。

這往往是大銀行或者曆史悠久公司的的掌管者,又或是基金會的管理者才會喜歡這樣的車道,畢竟他們的身上還難以完全脫離實用性。

而擁有又長又直筆直車道的人,恐怕隻會是毫無底蘊的新貴暴發戶,這就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價值觀念和從小養成的認知來決定的。

且不光是車道樣式,車道的路麵材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淺褐色的礫石車道最佳,白色的稍遜,因為後者違背了要避免醒目和鮮明對的原則。

但礫石肯定優於瀝青而這無關於材料是否來自於自然,主要是因為石子需要經常更換,花費又多,還很麻煩。

瀝青柏油路是最下乘的,就因為太經濟實用,有錢人絕對不會用這種東西為自家鋪路。

至於圍牆,由於注重隱私是最高階層的標誌,不但說明了這個階層其實普通人是看不到的,他們為什麼會稱為「隱形富豪」的原因,同樣也說明了圍牆的等級是如何反應出住宅主人的層次的。

凡高於六英尺的圍牆就表明了主人是「老錢」,而矮牆和可以透視的圍欄則宣告了主人不可能是最頂級的社會層次。

如今甚至就連車庫也成了主人身份的標誌,四輛車以上的車庫基本可以劃為名門望族的所屬物,在普通人的眼裡和這些人看不見的宅邸一樣變得隱蔽無蹤了。

當然,最後還有汽車。

由於「老錢」喜歡循古的原則,而汽車的曆史又過於短暫,還不配進入古典風範的行列,所以頂層富人對汽車的選擇是比較隨性的,也不太在乎品牌。

除了考慮舒適性和安全性外,壓根就不會把汽車太當一回事。

這個群體唯一遵循的原則就是,階級地位越高,車速就越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