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過,有一段時間,也就是從69年3月份起,全國大部分學校都是春季入學、冬季畢業,小學上5年,初中、高中都是2年,一直到74年才變回來。
但是,眾所周知,祖國地大物博。嗯,跟物博沒關係,主要是地大,所以執行的時間很不統一。
首先是春季入學,有少部分地方根本就沒變過,人家春季入學,他們依舊秋季入學,安之若素。
等變回秋季入學的時候,同樣的原因,彆人轟轟烈烈的變,有些地方的學校卻安穩不動如大地,甚至到80年代初期的時候,還有學校是春季入學。
關鍵是教委也不管,不管你是春季入學還是秋季入學,他們竟然都認!
就是這麼神奇。
所以70年代知青下鄉,基本上一年分兩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分彆對應兩季畢業的學生,以及少數半年前畢業了拖著不肯走的人。
春季入學的,正常情況下是在正月下鄉,也就是過完春節以後,那時候冰天雪地的,卻要坐著敞篷解放大卡車下鄉,想想都讓人潸然淚下。
秋季入學的,自然在7、8月份走人。
哇,這個運氣簡直了!
7月份是什麼時候?雙搶啊!
下鄉先脫一層皮,還不如冰天雪地裡吹冷風呢。
還有一個,很多人認為上級要搞這麼一件事,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也不能說跟就業沒關係,隻不過相對於全局而言,這點就業問題根本算不得什麼。
當時的情況是什麼呢,內憂外患,糧食、橡膠等戰略物資極其匱乏。
而出產這些物資的廣大農村地區,卻普遍比較落後,另外邊疆等偏遠地區還有大片的荒地有待開發。
與此同時,大、小三線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後勤誌願。
以至於形成一邊是急缺物資,另一邊又有大量土地資源被閒置、以及現有農村資源生產效率不高等問題。
如果僅靠國家力量,遠遠不足以將這些地方的資源及時轉化為物資,並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提升。
恰好這時候建國後第一波新出生的人口基本長大成人。
建國後,在社會基本穩定、醫療條件持續改善的情況下,嬰幼兒夭折率大幅降低,所以在十幾年後的60年代中期,帶來第一波人口成長紅利。
那麼當時的情況是,一邊是農村和偏遠地區急需人力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同時麵臨著國家急需大量糧食、礦產等戰略物資,而人力儲備和技術條件極端落後的矛盾。
另一邊則是第一波人口紅利的長成。
再加上各種大大小小的因素推動,尤其是“運動會”的失控,於是這場前前後後加起來近兩千萬的人員遷徙就這麼發生了。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場運動,是上級希望通過“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青年學生,到落後地方去、幫助當地發展的這麼一個事情。
出發點是好的,當然,最後結果都知道了。
話說回頭。
其實以當前的社會情況,大部分地區甚至已經停止安排未升學和未就業的青年畢業生插隊,即便是還有繼續安排的,行動也大幅放緩。
所以從77年秋季,一直到79年春季,下鄉的總體人數曾階梯下降趨勢。
等到79年秋季的時候,正式宣布終止知青下鄉安排。
再到80年1月份,上級進一步做出決定,“全麵撤銷知青點”!
於是從這一刻起,知青返城的序幕才真正被拉開。
以前知青返城,不是要求這個條件、就是要求那?資格,上學、當兵、招工,是最常見的三條路。
其他的諸如本人傷、病,家屬傷、病、亡,隻要能返城就嫁、隻要能返城就入贅……,等等方式不一而足。
而且走的時候還要再求爹爹告奶奶的蓋一遍章。
到了知青點撤銷的那一天,好嘛,什麼都不用了,公章就用一根繩子吊在公社辦公室外麵,想回去的自己蓋。
有極個彆不想回城的,……確實有不想回城的,當然是極少數。
這些人該怎麼辦呢?
抱歉,知青點撤銷了,房子自然被生產隊收為公有,你自己住的地方請自理,另外知青田也要收回。
除非能找個本隊的人結婚、有人收留你,否則就算你想留下來,也要將你往城裡轟!
以前想走的、偏偏不讓走,現在想留的、也堅決不給留。
哎,就是這麼神奇。
以上,便是當前知青即將再來盧家灣的背景。
……
盧家灣6隊東側池塘邊的高坎上,陳凡一腳踹斷一根雜木,搭了個橫杆坐上去,翹起二郎腿點燃一支煙,看著下麵忙碌的身影,吐出一口煙霧,那愁眉苦臉的樣子,宛如一位憂鬱的老農。
旁邊楊隊長三人有樣學樣,隻不過他們踹不斷太粗的木頭,太細的又承受不住他們的重量,隻能各自找了塊爛木頭墊著坐下。
還好現在是冬天,否則陳凡真怕突然有蟲子從他們屁股下麵鑽出來。
楊書記抽著煙,眉頭緊緊皺起,“以前那些知青,倒不是沒有主動下鄉的,而且還不少,不過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今年倒好,又有人搶著下來。哼哼,還真是見了鬼了。”
劉會計咬著自卷煙,卻沒有點燃,“要我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黃保管員做在另一邊,眼睛一直盯著下麵,“那還要你說?!”
劉會計咂咂嘴,對著楊隊長招招手,“老楊,借個火。”
楊隊長將煙杆遞過去,沒好氣地說道,“你們家今年收入少說也有兩千多,連根火柴都舍不得,還想建新房?!”
劉會計也不在意,湊著煙頭點燃,叭叭抽了兩口,再將煙杆還回去,咧著嘴笑道,“該花花、該省省嘛。”
雖然今年還沒開始分紅,不過大差不差的,收入狀況已經算得差不多了。
以往那些項目也就罷了,儘管今年大豐收,可他自己拿著算盤打了三天,反複盤算了好幾遍,終於得出來一個結論。
今年傳統項目部分,一個壯勞力可以分120塊左右,比去年幾乎多了一半。
可對比今年新增的副業,那就遠遠不夠看。
彆人家他不管,他就算自己家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幾個部分。
首先是種糧和養豬、養魚這樣的傳統項目,也就是那120塊的壯勞力分紅,他們家7口人,整個工分算下來,收入應該在700塊上下。
其次便是家庭養殖,這個就不是按照個人算,而是按照家庭進行核算。
這一塊劉會計算得很清楚,養殖雞鴨鵝和兔子,總共賺了1000出頭,這還是兔子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出欄,否則收入能翻一倍。
第三塊則是在小隊的副業公司陶器廠、裝修隊的兼職收入,由於隻有幾個月,所以錢也不多,馬馬虎虎400多塊吧。
最後則是小隊和大隊的副業分紅。
就比如養殖業,大隊采購雞鴨鵝,交給社員們養殖,出欄賣的錢,扣除種苗、獸藥、飼料款等成本之後,利潤部分養殖戶拿6成,小隊拿2成,大隊拿2成。
養殖戶拿的是自己的錢,自然是揣進兜裡,而小隊和大隊的錢,除了一部分用於公共開支,有多餘的話,也會拿出來分紅。
以上所有收入,除了拿工資和獎金的陶器廠、裝修建築隊,以及家庭養殖收益,其他的都會折算到全小隊總工分裡麵,然後按照每個人得到的工分價值進行分紅。
另外所有的集體副業收入都掌握在大隊手上,雖說今年還要建水塔、追加副業投資,不過剩餘的款項也不是筆小數字,這筆錢要是分下來……
劉會計偷偷算過好幾遍,最少最少,今年家裡的收入在3000以上!
甚至4000塊也不是沒可能,就看大隊部那邊能剩多少錢。
真的,這兩天他晚上做夢都在笑。
尤其是夢到自己家建起了大房子,而且還是跟陳老師一樣的樓房,就笑得合不攏嘴。
4000塊啊!
大樓房啊!
對了,是不是應該叫彆墅?
旁邊黃保管員看到他的樣子,不禁嫌棄地往旁邊挪了一點,對著楊隊長說道,“這家夥又在做白日夢呢。”
劉會計回過神來,趕緊調整好表情,乾咳一聲,“什麼白日夢,我是在考慮小陳說的事。”
他一本正經地轉頭看向陳凡,問道,“以前那些知青,用鞭子趕都趕不來,今年卻主動往這邊跑,而且還是從地委過來,我估計,沒彆的原因,肯定是衝著你來的。”
陳凡摘掉帽子,抓了抓腦袋,幽幽歎了口氣,“這我肯定知道,問題是要怎麼應對。”
昨天從薑甜甜那裡得到消息之後,他就及時跟楊書記做了溝通,楊書記則立馬跑去公社詢問情況。
盧家灣好不容易搞好建設、把日子過好了,還有陳凡這尊大神住在這裡,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結果這時候上麵還要安排知青過來,怎麼個意思?
摘桃子?
後來跟公社錢書記一溝通,果不其然。
本來按照老規矩,就算要往盧家灣派人,也是隻派南湖公社上的“自己人”,最多每年接收一兩個像薑麗麗那樣的特殊青年。
可就在前兩天,縣裡已經跟他打過招呼,盧家灣知青點可以接收16個知青,縣知青辦決定大發慈悲,給南湖公社留4個,另外12個名額,縣裡跟地委一邊一半給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