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多贏(2 / 2)

穿在1977 狸貓換銀子 8515 字 4個月前

“喂,彆說這個啊,陳老師剛才說了,不許商量。”

“他又不知道。”

“彆。不管他知不知道,咱們自己知道,最好還是老實點。”

然後壓低聲音,“這個村裡都是陳老師的眼線,你可彆想瞞著。”

“對,沒聽楊梅她們說嗎,陳老師最厲害的還不是會的東西多,而是他教人的本事,你以為玩小心思能瞞得過他?”

“行行行,那不聊這個了。……可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寫啊?!”

“慢慢想吧,哎喲,頭疼。”

“唉,那天是誰提議去春遊的?”

“我!怎麼啦?那天你不也玩得很開心嗎。”

“呃……,我的意思是,這是個好事。對,是好事,你們想想啊,陳老師給咱們布置作業,是不是準備教咱們學習知識了?”

“哎喲,有道理哦。”

“這麼說,陳老師接納我們啦?”

“嗯嗯,應該是,我也是這麼想的。”

“想什麼想,你還是想想作文怎麼寫吧。”

“啊……,頭疼。”

……

今天已經是4月14日,陳凡回到家裡便收拾行李,準備明天一早出發。

因為後天便是4月16日,他要去江南大學報到,到時候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導師是誰了。

什麼?

明天晚上知青們要交作文?<

br>

那跟他去大學報到有什麼關係?

他隻是讓知青們明天晚上前交作文,又沒說自己什麼時候審稿,完全不耽誤啊。

此時他倒是滿腦子想著,自己的導師到底是哪個?

根據目前江南大學的教授名單,他心裡有三位猜測人選。

這種猜測並不是毫無由來,而是綜合各種因素之後的結果。

首先他自己並不是素人一個,無論是“知名作家”的身份,還是省作協副處級乾部的職位,都決定了能當他老師的,絕不會是普通人。

其次便是他的學識有目共睹,現在的老教授們都是要臉的,能夠自認有本事教他的,恐怕也是寥寥無幾。

最後便是能讓何青生三緘其口的身份,絕對很不一般。

綜合起來看,目前江南大學中文係裡麵,最德高望重、最合適的人選,無疑是“國學三老”(杜撰的)。

這三位都出生於清末,年長的已經近90歲,年紀最輕的也已經過了80,他們雖然不是出自什麼豪門家庭,卻也是殷實之家,否則可支撐不起他們的學業。

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都是各自拜得名師,哪怕在戰亂時期,也始終苦心研讀,鑽研本國文化,早早地便在國學界成名。

尤其在五十年代,這三位幾乎齊肩挑起江南地區文學重擔,在全國國學界顯赫一時。

如果要做個類比,便是每一位都可以穩穩壓倒北大季老一頭的那種。

不是季老不行,而是季老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梵文、吐火羅文、中亞古代語言、印度文學與印度學、佛教語言”等方麵。

雖然他在國學上也有不俗的造詣,卻算不得真正的頂尖。

而江南大學的國學三老,無一不是專研於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學方向,在國學領域,幾乎無出其右者。

就連他們的學術方式也與古代的大儒如出一轍,比如專精一本《禮記》、或者《春秋》,可以為這類經典重新注釋的那種。

隻是因為學術成就和著作太過專業,本身又沒有“名人學生”,才在圈外聲名不顯。

其實這樣的專業學者還挺多,幾乎各個學術領域都有,就是“圈內無人不知、圈外無人知曉”。

目前江大能夠堂而皇之指導陳凡的,估計也就是這三位,即便是北大或複旦中文係的頂級大佬,也最多與他們相當,絕不敢說超過。

隻是不知道具體是其中哪一位?

……

第二天,帶著心裡的疑惑,陳凡背著背包,踏上求(du)學(jin)之路。

可第一站,卻落在了地委。

雲湖棉紡廠,廠長辦公室。

薑恒看著陳凡,感慨地說道,“你可真夠累的,前幾天來我這裡,還是要去省城,這才過了幾天,結果你又說要去省城,你這是跑了幾趟啊?”

陳凡喝著茶,抬頭笑道,“也沒幾趟,就是第二趟而已。”

頓了一下,他解釋道,“小本子尋親的事情已經結束,剩下的就是等外彙到賬。我聽省宣傳部的趙科長說,他每天都在關注外彙動向,目前這筆錢已經到了香港中銀,剩下的等外彙局和省外貿公司那邊核實完相關信息、再走完流程,就能把彙款單發過來。

不過外彙已經被截留,發給我的彙款單也隻是人民幣,如果你們要申請外彙,就要抓緊時間了。”

旁邊沈雪怡提著茶壺給他續水,笑道,“這事我們跟輕工處和省廳做了彙報,如果是小額外彙需求,省廳可以批準,如果要大額外彙,就需要經過紡織工業部同意。”

她說著看了看薑恒,再轉頭看向陳凡,“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目前還在梳理棉紡廠的工作,幸運的是,前幾年的大風並沒有影響到生產,需要矯正的問題不多,但機械老化、高級技工、高級機修工不足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如果不著手進行改變,會對棉紡廠的生產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

再一個,現在棉紡廠承擔著很大一部分棉紡任務,所以我們想申請外彙,購買一批現代化的生產線。”

她突然嗬嗬笑了幾聲,“隻是這樣一來,你賺的那點外彙就不夠用了,這事兒急不來,還是要從長計議。”

陳凡緩緩點頭,笑道,“我賺的那點外彙,也隻是個添頭,也就小單位看著眼紅,想著能分點額度買點外國的資料或小型設備,像棉紡廠、機械廠這樣的大型工廠,就幾乎沒用了。這事兒我都沒跟機械廠那邊說過。”

薑恒笑了笑,說道,“也不是說沒用,還是有點用的。我也跟上級部門做了彙報和申請,他們聽說是你賺回來的外彙,答應先給我們廠批5000美元,用於購買國外的圖書資料。

技術科聽到這個消息,一個個都開心得不得了,他們還嚷嚷著要請你吃飯呢。”

陳凡哈哈笑道,“吃飯就不用了,要是他們能多學點新技術,那這些外彙就沒有白費。”

聊了幾句,陳凡又問道,“薑叔,棉紡廠想要進口國外先進生產線,想好做什麼樣的產品沒有?”

薑恒不假思索地說道,“棉紡廠承擔著國家紡織任務,重中之重就是棉花,所以我們想的還是棉紡織這個方向。”

陳凡沉吟兩秒,說道,“如果是棉紡織的話,其實我國的棉紡技術並不落後國外多少,麗麗現在在紡院上學,這點她應該比較清楚。”

薑恒心裡微動,看著他問道,“聽你的意思,似乎有其他方麵的建議?”

現在雲湖汽車廠已經正式掛牌成立,陳凡為機械廠設計了兩款汽車的事情,也徹底在地委工業圈子裡傳開。

他倒是希望能從陳凡這裡聽到一些不一樣的建議。

隻不過,自己這個準女婿,還懂紡織方麵的東西嗎?

看著薑恒,陳凡笑了笑,說道,“建議算不上,隻是一點想法吧。”

頓了一下,他將話風一轉,問道,“薑叔,您對羽絨服有過了解嗎?”

“羽絨服?”

薑恒轉頭看了一眼沈雪怡,再回過頭來看他,輕輕搖了搖頭,“聽說過,但是了解不多。”

這時沈雪怡突然說道,“我知道一點。”

陳凡和薑恒立刻將目光投向她。

沈雪怡邊想邊說,“羽絨服的特點是輕、軟、暖,麵料是‘塗層尼絲紡’,這種麵料具有防水、透氣、密度高等特點。

內裡使用鵝絨、鴨絨這樣的天然生物材料進行填充,然後用尼龍布做內裡,將絨毛密封之後,就可以使用其他布料做裡襯。

但是,儘管這樣的布料密度很高,可想要完全不跑毛,還是比較困難,所以一般會采用兩層、甚至多層布料,最多的好像是可以做到6層。”

薑恒邊聽邊思考,等她說到這裡,當即問道,“那這種服裝對比傳統棉衣有什麼明顯優勢?”

沈雪怡立刻說道,“我看的資料上麵說,200克的羽絨,相當於400克的絲綿、或者600克的棉花,衣服越大,優勢越明顯。而且羽絨麵料可以防水防風,又很輕便透氣,非常適合冰上運動員使用,包括登山運動員也是很好的選擇。”

說到這裡,她忽然想起來什麼,“哦,75年5月,女登山運動員潘多一行9人,就是穿著羽絨服,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為她們研製登山裝備的,就是上海延吉服裝廠,登山隊員的裝備,是他們工廠自行研製的羽絨服麵料生產線生產出來的。

除此之外,江西的‘鴨鴨’公司也從72年開始生產羽絨服,最早的布料是從國外進口,現在就不清楚了。不過他們在72年就對外出口羽絨服創彙,生產的產品也主要麵向國外,承擔國內生產任務比較少,所以商場裡的羽絨服一直都是緊俏貨。”

薑恒聽完之後,不禁摸了把腦袋,苦笑道,“燒了三四年鍋爐,連這些‘前沿’科技都快脫節了,要不是今天小凡聊起來,我還真不太了解。”

沈雪怡笑著安慰道,“你是棉紡方麵的專家,跟羽絨麵料不是一個路數,不了解也很正常。我說的這些,也是這些天翻閱舊資料的時候看到的。”

她轉頭看了看陳凡,“要是小凡早兩個月來,我也是兩眼一抹黑。”

陳凡則滿臉好奇,他隻是想著建議棉紡廠引入一條羽絨服麵料生產線,沒想到如今國內已經有了,就是不知道上海那邊賣不賣?

薑恒轉頭看著他,問道,“你是想讓棉紡廠做羽絨服麵料?”

陳凡點點頭,笑道,“剛才阿姨解釋得很詳細,羽絨服對比棉衣,有很大的優勢,現在隻是受困於相關廠家產能不足,才使得羽絨服成為緊俏品。

我是這麼想的,如果棉紡廠能夠引進一條羽絨服麵料生產線,盧家灣那邊依靠豐富的雞鴨鵝絨毛資源,就可以開辦一家羽絨服裝廠。

如此一來,棉紡廠拓寬了業務渠道、盧家灣多了一條財路,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產品可供選擇,豈不是多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