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文學青年
不得不說,何青生給陳凡安排的這個秘書還不錯,辦事從來沒有多餘的話,要做什麼事情,一聲吩咐下去,告訴需要的結果和標準,她很快就能執行到位。
雖說這些工作都不難,隻是傳遞信息、追蹤過程,但能有這麼高的效率,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已經算不錯了。
在邊慧芳緊張的奔跑、作協相關部門的忙碌下,一個星期後,萬事俱備、刮東風!
……
遼闊的大草原,一座座氈房宛如白雲落在草地上,氈房遠處則是一片片緩緩移動的牛羊。
在其中一座最大的氈房裡,寧敬民手裡捧著課本,一字一句地帶著學生們讀書。
這裡是一所“馬背小學”。
自古以來,大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逐草而居,很少有固定的場所,這種情況下,上級要求的“普及小學教育、掃除文盲”便成了一個大難題。
尤其是草原上的冬天會有連綿大雪,出行非常不便。
在46年的冬天,ksktq大雪封路,學生們連門都出不去,更彆說上學。
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業,當時ksktq的老師們便想了一個辦法,讓老師們各自認領定居點,然後騎著馬兒、到學生家裡去上課。
這種教學方法在當地默默實行了十幾年後,終於得到地方上的重視,隨後便向上級彙報、進行推廣,這便是“馬背小學”的由來。
到了60年代中後期,從內蒙到青海、再到新藏,這種“馬背小學”或“帳篷小學”越來越多,基本能覆蓋絕大部分牧區。
夏季的時候,在牧民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將生產隊的蒙古包紮在那裡,做為臨時校舍。
對那些因轉場而居住分散的牧民子女,老師們就騎馬到學生家中上課,或將學生組成小組,托人代為管理與輔導,老師巡回麵授。
巡回教學時間根據牧民居住情況而定,一般在7到8天左右可以巡回一次。
在春、秋、冬三季,牧民居住分散,也沒有固定校舍,全靠老師們騎馬教學,他們每到一個教學點便吹響螺號,附近的學生聽到螺號聲,就會聚集起來上課,通常每次授課時間在3到4小時。
寧敬民就是一位馬背上的老師。
他本來是上海人,十年前隨著浪潮下鄉、到了內蒙古插隊,憑著高中學曆,順利成為一名小學老師,負責這一片的學生教學。
之後結婚、生子,順理成章地在大草原上安了家。
在這裡,他沒有寒暑假,隻有一次次馬背上的遷移,宛如一名草原上的老牧民,看著那群孩子們一點點長大。
但是,從小就喜歡文學的他,心裡麵始終還有一個文學夢。
去年的高考他也參加過,考試的時候自我感覺考得還可以,但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直到現在,也沒能等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哪怕一個大專也沒有。
他隻能按捺住躁動的心情,白天繼續騎著馬兒、捧著課本教學,晚上則回到家裡埋頭苦讀,隻希望今年再戰考場,看看能不能考上。
哪怕考個中專,能多學一點文學知識也行。
一段課文讀完,點了幾個同學的名抽查,發現他們已經差不多掌握,便換了一本數學課本。
馬背小學上一次課不容易,他希望能抓緊時間多教一些。
就在這時,外麵隱隱傳來一陣呼喊聲。
寧敬民側耳傾聽,聽著像是自己的妻子?
她怎麼來了?
當即放下課本,吩咐同學們再讀一遍剛才的課文,隨後挑開門簾走出去。
剛出帳篷,便看見妻子騎著馬狂奔而來,她手裡似乎還拿著一份報紙?
寧敬民不自覺地往前快走幾步,駿馬也迅速跑到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