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多一些就好了(1 / 2)

穿在1977 狸貓換銀子 5862 字 2個月前

聊了一陣子,陳凡便掏出圖紙道明來意。

薑恒看了看圖紙,二話不說,帶著他去了車間。

多功能收納包和戰術服還好說,照著圖紙裁剪、拚接,哪怕工藝粗糙一點,也能把東西做出來。

可是那吉利服,不禁讓車間主任犯了難。

“這東西怎麼弄的啊?”

陳凡笑著解釋,“這東西看著複雜,其實很簡單,就是繁瑣一點。它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作為底層的普通衣服,以及附著在上麵的麻繩和布條。

麻繩和布條要儘量自然彎曲,並染成雜色,這種雜色以植物的綠色、枯黃色和泥土的褐黃色為主。

染好以後,再拚接成塊,然後縫在衣服表層上……”

聽完解釋,車間主任立刻明白了製作工藝,當即點頭說道,“沒問題,無非就是多找幾個人一起乾,很快就能做好。”

陳凡又說道,“這東西多做幾件,另外再做幾個偽裝網,工藝和吉利服差不多,就是把底布換成一塊網狀布料。或者直接用尼龍繩編織成的漁網也行。”

最好的吉利服,其實隻有一張網,全靠戰士根據作戰時的環境需要,自己動手往網上加東西,有時候一件吉利服甚至要花費一周到十天的時間才能成形。

陳凡當然不會那麼麻煩,弄個七八分的效果就差不多了。

這東西就是一層窗戶紙,隻要捅破這張紙,戰士們自然會發散思維,開動他們聰明的腦筋,把偽裝玩出花來。

比如後來那位在身上綁垃圾袋、躲在垃圾堆裡的戰士就是,開創了城市吉利服的潮流。

薑恒在一旁看著車間工人開工製作,過了一會兒,他轉頭看向陳凡,眼裡滿是驚奇,“你是怎麼想到這種東西的?這要是給部隊裝備上,以後小規模作戰時,被發現的概率可就低多了。”

他們這一代人,幾乎全部都進行過軍事訓練,對於單兵作戰、小規模協同作戰等戰術都不陌生。

看到這種偽裝物,自然而然就想到用在戰場上。

至於說隻限於小規模戰鬥,而不是用於大規模團戰,那是因為場景完全不同。

小規模戰鬥講究的是出其不意,自然要做好偽裝。

而大範圍團戰,這年頭講究的是集體衝鋒,要的是氣勢如虹、排山倒海,直接從精神上摧毀敵人的鬥誌。

沒見衝鋒的時候一個個都不要命的往前跑?那時候吉利服還有個屁用。

而且短兵相接、拚白刃戰的時候,身上還掛著那麼多零碎,是嫌死得不夠快?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吉利服已經發明了一百多年,可是在二戰之前,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

就連美軍,也是在80年代以後,才開始正式使用吉利服。

後來隨著武器的發展,集團衝鋒戰術被徹底淘汰,大國之間的鬥爭轉為小規模特種作戰,吉利服才被重視起來,乃至出圈。

在此之前,吉利服隻是狙擊手的專用偽裝工具,所以當時也被叫做“狙擊手服”。

不過這東西在山林裡麵用好了,也是一件利器。

陳凡坐在旁邊,等著成品出來。

聽到薑恒的話,笑了笑說道,“我可沒那麼多靈感。這東西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是一個叫吉利的英格蘭人發明的,最早用於牧羊和打獵。

牧羊就是在身上沾上羊毛、偽裝成綿羊躲在羊群裡,降低野狼等野獸的警惕,然後出其不意對其狙殺。

後來因為隱藏效果很好,就被狙擊手借鑒過去,在一戰時用於戰場狙殺,二戰的時候又風光了一把。

盧家灣有一支民兵隊,最近一年一直跟著一位老獵手,苦練叢林戰術,我想到這東西在山林裡麵,應該有很好的隱藏效果,就想做出來給他們試著用用看。”

聽完陳凡的解釋,薑恒眼裡閃過幾分異色,“你對盧家灣是真上心。”

這時候誰還關注民兵啊?

現在全社會的焦點,就那麼幾個:翻案、回城、政策鬆緊。

其中關注人最多的就是最後一個,因為是鬆是緊關係著賺錢呐。

撈錢可不是後來才有的思路,那是自古以來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隻要上麵能開一條口子,那股風就能無孔不入。

要不然從明後年起、道路上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那麼多的關卡呢。

那都是衝著賺錢去的。

零成本、又方便,還有比這種更簡單的賺錢方式嗎?!

至於什麼時刻警惕著準備戰鬥之類的東西,除了部隊,社會上還有幾個人記得?可能也就那些老兵永誌不忘。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咯。

陳凡微不可察地歎了口氣,收回思緒,開著玩笑說道,“民兵連長是個武癡,腦子裡除了提高警惕、時刻備戰,就是找人比武。

這不前天又找到我頭上了麼,我不想理他,可是不理吧,他還纏著不放。正好之前在書上看到過幾樣有意思的東西,就做個樣板出來給他,讓他去琢磨,省得他閒著沒事兒乾,到處找人打架。”

聽到這話,薑恒不禁哈哈笑出聲來,“你說的是張文良張連長吧,沒想到他是這樣的人。”

“啊?”

陳凡驚訝地轉過頭,“您見過?”

薑恒笑道,“盧家灣也在給棉紡廠供貨,雞鴨魚肉都不少,每天都有運輸隊送過來,有時候是張連長親自押送,就見過幾次。”

陳凡恍然點點頭,“哦,難怪。”

張文良主要負責運輸和銷售,來了棉紡廠,薑恒看在自己麵子上親自出麵接待,也說得過去。

這事他也沒在意,中途和薑恒、沈雪怡一起,再約上楊廠長和機械廠的薛副廠長,在棉紡廠小食堂吃了午飯,順便聊了一下請機械廠研製工業縫紉機的事。

這事兒對彆人很困難,但對於楊廠長和薛副廠長來說,不過是一句話而已。

而且工業縫紉機雖然很難買到,但結構其實並不複雜。也就是陳凡懶得去弄,否則給他半天時間,就能畫出完整的結構圖。

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的時候拆個工業縫紉機很正常吧。

機械廠的能人也不少,在陳凡出現之前,人家的研發部門也拿出過不少好東西。

相比之下,工業縫紉機的難度確實很一般。

再說了,買不到大批量的機器,還買不到樣機?

回頭找省裡工業局幫忙,弄兩台樣機過來,拆了畫圖會不會?

薛副廠長當場端著酒杯子表示,一個月內拿不出樣機,他倒立喝酒!

在老薛眼裡,陳凡才是他最大的貴人。要不是陳凡弄出兩個汽車設計圖,促使成立了雲湖汽車廠,楊廠長能走??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