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擺手道:“去吧,望你能成就一番大業,讓李家的名字流傳千古。”
李世民躬身應是,然後大步離開李府。
當他來到宮中麵聖時,楊儼正坐在禦座上看奏折。
見他進來,楊儼揚眉道:“看你歡欣的樣子,想必已有喜訊?”
李世民忙挺身稟報道:“回陛下,在臣番話下,李家終於開蒙,願意助力蒸汽機之事。臣此番回來,正是向陛下請功!”
楊儼聞言大悅,當即命人取來金帛,賞賜李世民。
楊儼又問道:“李家既已決意支持,可有何建議?”
李世民道:“報陛下,李家願獻出氏族數處產業,建造蒸汽機廠,並撥款資助研製。李家祖業源遠流長,這可為蒸汽機事業聚沙成塔。”
楊儼點頭道:“此舉可嘉!朕即命工部預備地契,聽憑李家選址辦廠。”
李世民再拜道:“謝陛下恩典!”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努力牽線搭橋下,隴西李氏終於轉變主意,成為蒸汽機技術研發和推廣的重要助力。
楊儼意識到,要推動蒸汽機改革,不能單純依靠朝廷力量。
須得讓各方勢力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才能取得廣泛支持。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楊儼頻繁召見商賈名流,向他們宣傳蒸汽機的好處。
楊儼的鼓動很快見效,許多富商紛紛搶著資助蒸汽機製造,爭相開設工廠,生產蒸汽機產品。
漸漸地,蒸汽機已經不僅僅是朝廷的事了。
而是牽動了全國各路勢力的心弦。
這時,楊儼忽然想到,利用這次蒸汽機改革的東風,不如趁機改良火車頭,使其更先進、更適合大隋國情。
於是楊儼立即下詔書,命令工部迅速集結天下能工巧匠,對現有火車頭進行改造。
工部下達懿旨,各路能人應召而來。
他們聚集在京城進行腦力激蕩,你一言我一語,沒多久就提出了許多改良方案。
“不如改良驅動裝置,增加馬力。”
“應加固車體結構,使之更堅固耐用。”
“最關鍵是提高燃料效率,這樣行駛距離才能加長。”
眾人爭論不休,都在為火車頭的改良貢獻自己的心血。
在百花齊放的創意中,工部逐步完善了火車頭的新設計。
這些新設計巧妙地改變了火車頭的內部結構,外形更加流線,同時驅動力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他似乎看到,這些火車頭正引領著大隋民眾,駛向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有生之年,能見證這樣的進步與創新,無愧此生。”楊儼感慨萬千。
楊儼推廣蒸汽機,取得初步成功後,卻也引發了新的問題。
農民紛紛離開田地,前往工廠工作,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影響。
這些農民雖然獲得了在工廠的工作,生活有所改善,但過度依賴工業,農業卻受到了冷落。
世家大族發現自己的生活基礎受到動搖,他們依靠的農奴和佃農都跑去工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