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好好種田養自己》全本免費閱讀
輪到葉欣和沈卓領糧食,記分員拿著本子核對公分,一頓計算。
其實兩人是分開的,葉欣作為下鄉知青,是跟其他知青們單獨記在另外一個本子上的,情況也跟本地隊員有所不同。
此時葉欣也才知道,其實在分糧食上麵,有一個叫基礎口糧的概念,哪怕不上工不勞作也是可以領到糧食的,這是為了確保人不被餓死,畢竟要考慮到那些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和小孩。
不過並不是說壯勞力什麼都不乾就會有糧食了。勞作所得覆蓋了基礎口糧,就會多勞多得;勞作所得不夠基礎口糧的,生產隊會補齊,但是這個補齊的部分算是欠生產隊的,要還上的。
基礎口糧,各地的情況有所不同,小孩跟大人也不同。
這邊政策上,知青口糧的劃撥標準是每月二十五斤,一年就是三百斤。按成年人一天一斤口糧算,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就有六十多天的虧空,這個虧空從哪裡補來?就是工分賺來。
而工分兌換糧食的比例,跟當年糧食收成有關。
葉欣是今年三月初來的,算是在這裡勞動九個月。但是,這九個月裡,前四個月都處在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狀態,後麵五個月她穿過來後雖然認真上工了,但是一開始業務不熟練效率低,後來又偶有請假,以及上半天采藥半天的情況不少,加上一些雨天不能上工的……重重因素下,她掙到的工分是倒數的,一頓計算之後,所得口糧剛好是三百斤。
卡得正好,生產隊不用補給她,也沒有多的。但算下來不夠吃,這就是她“偷懶”的後果。
不過,這個三百斤算的是稻穀。但是分的糧食並不會全部分稻穀,而是各種粗糧細糧混合,稻穀、小麥、玉米、番薯、豌豆之類都有。其他雜糧會跟稻穀換算,比如一斤稻穀換成五斤番薯,主糧、雜糧所占的比例,也是有規定的,
所以葉欣分下來的糧食重量不止三百斤,吃是能吃飽,就是吃不好。
葉欣忙著看自己這邊糧食,也沒顧得上沈卓的,隻知道他比自己要多好些。
沈卓隻有在他爹出事後那段時間缺的工比較多,之前他都勤勤懇懇拿八個工分,後麵身體強壯了能拿十個工分,算下來口糧是夠的。再一換算其他的粗糧,就更重了。
兩人領了糧食,先裝了三袋,兩袋放在二八大杠的前麵杠上,一袋放在後座,另外也各自背一筐,在眾人的目光中落荒而逃。
運了這麼多糧食,上坡當然不輕鬆,不過兩個人如今力氣都不小了,費點勁還是能推上來的。
進了院子,匆匆卸下,又再推車下去,一趟還運不完呢!
兩趟也運不完,分作三趟才運完了。
其實每次分糧食家家戶戶都是全家出動,挑好幾趟的。沈卓家住坡上,但有自行車,也算正負相抵。
推了三趟,兩人也累得不輕。
卸完了糧食,葉欣擦了擦汗對沈卓說:“行了,剩下的交給我吧,你趕緊去上課。”
沈卓卻往灶房搬起了糧食,一邊說:“我先幫著搬好。”要是自己不搬,她肯定又自己白天在家乾完了。
葉欣也往裡搬,說道:“我慢慢搬就行。時間不早了,你彆遲到。”
沈卓說:“遲到一點沒事,平時也有人趕不及,遲到個十來二十分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