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 18 章(1 / 2)

我在古代出教輔 黍寧 5827 字 10個月前

她記性本來就挺好,又是中學老師,天天和這玩意兒打交道,默寫下來基本毫無壓力。

吳修齊眼睛十分深邃,在這雙漆黑深邃雙眸之下,張幼雙深感壓力,被迫就開始了掃盲之旅。

主要是撿著些無關緊要講了講。什麼物理化學公式她說了吳修齊也不定信啊。

“依娘子之意,這些都是西學?”

吳修齊眉毛高挑。

可能沒想到她這個滿口之乎者也,八股範式,竟然也對西學感興趣。

張幼雙攤攤手:“我認為一味空談程朱,是率天下而歸於一無所事,是以學術殺天下萬世。”

“呃,我意思不是說程朱不好,隻是光靠嘴皮子一動,在故紙堆裡打滾,死扣字眼,能變出糧食和錢帛嗎?這種學風真有利於社會進步嗎?”

中國文化史把初明這一時期叫作“述朱期”,彼時帝王以程朱理學作為維護封建□□統治工具。

如明廷洪武十七年所頒行《科舉成式》規定,《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之中《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專義。

官方對程朱理學大力推崇,這就導致了天下士人無不從小就開始鑽研四書五經中每一個字,士子們無不恪遵傳注,用心體會語氣,程朱理學大行其道。

不過後來,到了明武宗時期,眾人所熟知,與程朱理學相抗衡王學思潮風靡於天下,甚至被新起市民階層所利用。

然而王學後期卻日益向禪學走近,邁入了虛無主義,造成了清談學風泛濫。

可以說兜兜轉轉之下還是回歸了原點。

張幼雙越說越激動,慷慨激昂。

“你看,咱們也是先有了雕版印刷,再有了活字印刷,再有了木活字。傳播了文化。”

“咱們這農具曆代改進,促進了糧食生產。棉花廣泛種植和棉紡織工具進步,讓大家穿得暖和。”

“這些是靠嘴皮子一動就完成嗎?不,這些都是實打實技術革新,這都是實學。我覺得,咱們儒家傳統還是經世致用實學。”

張幼雙一口氣說完,猛然驚覺吳修齊正探究地看著她。

呃!說過頭了!

張幼雙其實也是熱血上頭,一時沒忍住,身體快於腦子一步,脫口而出,既沒有過腦,也沒有整理措辭。

她這人平常就比較衝動。從前沒少因為學術上事兒和沈蘭碧女士爭論,常常被激得口不擇言。看起來挺冷靜,實際上就是頭衝動又好強犟驢。

說時候是爽了,說完張幼雙就有點兒泄氣了。

其實文科生多多少少吧,都有點兒這中二毛病。

她自己都在教人寫八股呢,說起來也不是這種風氣助推者,哪來立場說這麼多。

吳修齊眼神有點兒複雜,像是第一次認識她似。

出乎意料是,他卻沒有提出反駁意思,反倒還點了點頭,頗為讚同模樣。

“娘子所說,我以為不無道理。”

所以說果然新興資產階級最能理解這一套麼!

張幼雙回過神來略羞恥:“不好意思叫你見笑了。”

“娘子莫要妄自菲薄,某雖一介商賈,卻也覺得娘子說得不無道理。”

再說下去今天這談話妥妥要跑偏,吳修齊神色從容地又將這話題引回到了正事兒上,問她對於即將刊行書名可有什麼建議。

張幼雙鬆了口氣兒,有點兒感激吳修齊包容。

為了不叫甲方爸爸失望,便使勁兒琢磨起這書名出來,如何起書名這是個講究活兒。

就說有明一代流行那些時文吧,不是叫《拔萃》就是叫什麼《活套》、《錦囊》、《模範》。

基本上是把“中舉登科”這四個大字兒血淋淋地糊你臉上去了!

網絡取名其實也是這麼個意思,也講究“破梗”,說白了,就是把你最具有吸引力,讀者最想看東西,“啪”地直接擺到台麵上來,先“名”奪人。

她這鈐印上刻是三五。

張幼雙激動地一擊掌:“不如就叫五三吧!”

吳修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