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也能夾帶,因此搜檢時是要切開查看的。
此刻天邊已經出現了一絲魚肚白,眼看就要天亮了,眾人此刻才落座完畢。
此次縣試分為五場,一場考一日。蘇軼昭立刻磨墨,而後填上準考證號。
接下來便是衙役用牌燈巡行場內,有考題貼板巡回展示。蘇軼昭將題目仔細記在心裡,而後快速抄下題目。
考生不得將答案寫於密封線之外,否則就作零分處理。
蘇軼昭拿起兩張素紙,這是起草用的,因為卷子上不允許塗改,也不能有錯字。
今日是正試,考的無外乎都是貼經、四書文、試帖詩等。
第一場錄取的條件放地寬,隻要熟讀四書五經,應該不成問題。
在前朝,科舉考試就已經有了八股文的雛形,甚至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直至如今,眾多學子早已習慣用這種形式答題,且出的題也越來越刁鑽。
蘇軼昭看了一眼題目,前麵是貼經題目,簡直就是送分題。
何為貼經,那就是前世考試那種填空題,都是在四書中選的。
隻要熟讀四書,想來應該不會忘記。
尤其是在古代,翻來覆去就那麼多書,有很多學子都寒窗苦讀十多年了。若是不會,那就是平日裡沒下苦功。
蘇軼昭目測了一下,發現有二十題左右,不過需要填的內容字數不多。
這應該是延用武朝以前縣試的模式,不過到了武朝之時,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有了變動。
再看下方,就是四書文一篇了。
是從四書中選取的一段,而後掐頭去尾,隻取幾個字,讓你破題再解題。
聽說一般題目都起得玄之又玄,讓人想破頭。
蘇軼昭看向題目,不禁愣住了。
“君子平?”
饒是蘇軼昭熟讀四書五經,甚至都快能倒背如流,也被這題目給整得暈乎乎。
她微闔雙目,將四書中關於君子的文段都仔細回憶了一遍。
片刻之後,她心中默念: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這是《孟子·儘心章》中的句子,若非蘇軼昭重生之後,記憶力大幅提升,回憶起來像走馬觀花似的,在記憶宮格中提取自己要找的內容,這一時之間,也沒這麼快就找到。
知道出自何處,蘇軼昭就率先將破題寫在草稿紙上,打算待會兒再詳細解題。
再看最後,是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題目為《賦得一樹百獲》得年字。
蘇軼昭有些驚訝,這可不是四書上的題。
她之前看過不少書籍,是出自《管子·權修》中的,此段內容為: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沒想到會考到這本書,不過這本書也較為有名,就不知讀過的人有多少了。
蘇軼昭暗自慶幸自己涉獵廣泛,沒有死磕四書五經。
知道了出處,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之後,才能賦詩。
試帖詩點題很重要,若是偏題了,任你寫地天花亂墜,都不算過的。
相反,隻要點題正確,哪怕你詩作得不怎麼樣,也一樣可以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