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已經看了大半,其中描述的鎮國公乃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
一本講述的是德慶一十五年後朝中大事,因為鎮國公謀逆驚天動地,因此有了詳細的描述。
書中還介紹了鎮國公的生平,倒是讓蘇軼昭對鎮國公府有了更多的了解。
當年先帝打江山,身邊有兩位得力乾將。一位是如今的端陽王,另一位就是鎮國公。
三人當時義結金蘭,先帝最為年長,接下來是端陽王,最小的便是鎮國公。
不過有一點奇怪的是,野史中記載,鎮國公並非出身鄉野和江湖門派,祖上也曾是前朝儒將。
鎮國公此人年輕時十分驍勇善戰,還謀略了得,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打江山時,他身邊也有一眾追隨他的將士,呼聲很高,不亞於先帝。
後來江山平定,先帝被簇擁為皇,一眾追隨的將士們都論功行賞。
其中尤以端陽王和鎮國公的功勞最大,因此他們的爵位也是最高的。
這本野史的作者好似對鎮國公十分推崇,字裡行間全是崇拜之意,將鎮國公描述地比先帝和端陽王還要厲害。
例如有名的勞艾山戰爭,鎮國公利用勞艾山易守難攻的天然優勢,以寡敵眾,三萬兵馬對上前朝十萬大軍,竟然大獲全勝。
這一戰直至多年後還被人津津樂道,流傳甚廣。
行軍布陣,鎮國公都很是在行。他上陣很是勇猛,騎射更是了得。
一手長槍使得出神入化,隻要他上陣,敵人就都聞風喪膽。
這樣一位英武的將軍,在江山穩定之後,居然交出了兵權,這是讓人沒想到的。
而交出兵權之後的他,在文官的路子上依舊一騎絕塵。
一如當年的鹽道、河道治水和爵位繼承的改革,都是他獻上的良策。
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忠臣良將,卻在新朝成立十年之後傭兵自反,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當然,這都是野史上記載的。
而蘇軼昭之前翻閱過文淵閣的書籍,再對那些隻言片語的記載,串聯起來,便覺得這本野史記載的應該是真的。
可這樣一位人物,當年評定功勞,加官進爵之時,比端陽王居然低了一個品級。
或許是因為鎮國公當時是老三,因此才比端陽王低?這些蘇軼昭都無從知曉,不過這不是重點。
還有一本野史中還提到了鎮國公世子,虎父無犬子,說當年盛瀾清十分勇猛,能以一敵十。
在邊關待了三年,也算是威名赫赫的少年將才。
等三年回京後,便在禁軍找了個指揮同知的差事,從三品。
當年鎮國公還是戶部尚書,父子倆都身居高位,因此鎮國公府在當時很是顯赫。
康隆十四年二月初三,剛過二月二龍抬頭。
百姓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熱鬨氣氛還未消散,遠航的商船便駛入了碼頭。
船隻一駛入碼頭,皇上便帶著眾臣趕了過去,在碼頭迎接凱旋歸來的商船。
百姓和商賈們都簇擁過來,船隻的順利返航,代表著新的時代來了。
蘇軼昭看著大船駛入碼頭,船上一重官員皆衣衫獵獵,站在船頭看向這邊皇上所在的登高台。
就連蘇軼昭,此刻也十分興奮。
不多時,船上的官員都列隊往登高台走來。
“臣恭請皇上聖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