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試的考題也是寫在白紙板上的,衙役們很快送來了考題,學生們抄錄。
這時候的考題跟縣試又有些不一樣。
四書題是兩道,五經題一道,試帖詩兩道。
第一道四書題的題目很簡單:“溫柔敦厚,然後君子。”
喬明淵一看這題目,臉上就露出了笑容。他想,這果然是何友明會給的題。不單單是他,旁邊不遠處的沈秋池抄寫了題目,立即滿眼震驚加崇拜的抬起頭來,看向了另一側的喬明淵,全然是小弟看著大佬的敬佩之情。另外,偏殿裡的董路,廊下的林則惜等人也都是在心裡說:“靠,又被明淵猜中了!”
還得回到之前說起。
縣試的時候,喬明淵和沈秋池毫無意外的進了圍,就董路和林則惜讓人放心不下,當時喬明淵就給兩人開了個小灶,告訴他們什麼樣的文章能被取。
兩人考中之後,回想起喬明淵的話,都覺得十分有道理。
於是,在書齋看了幾天書,他們就瞧見喬明淵一直都在那些考錄跟前徘徊,翻看了平遙府乃至一些彆的府的考錄,幾人心裡就有數了,回去了客棧,都圍著喬明淵讓他說說自己看出了什麼門道。
喬明淵也沒藏私,他跟這些好友無話不談,自然不會想著要防著大家,考場之上,哪怕你知道要怎麼考,學問有深淺,誰又能一定壓得住誰?
他知無不言:“我這幾天在書齋看書,看的就是平遙府最近幾年的考錄。平遙府的知府大人叫何友明,據我翻閱他選中的學生文章發現,此人喜歡辭藻華麗的文章,你看,他從縣試到
府試,無一不是選擇這種用詞瑰麗、言之有物的文章。你們到了考場上,作文也應如此,多用排比、多用典故,隻要圍繞核心,應該十拿九穩。”
其實這也有點難。
要知道,學問的深淺,就在於如何用自己會的知識,大家讀一樣的書,有人提筆就能寫文章,有人卻需要雕琢良久。
沈秋池問:“那簡單直白的就不行了嗎?”
“世人皆有喜歡和厭惡的東西。直白的文章不是不好,隻是他取得極少,咱們作為考生,自然要投其所好。”喬明淵看著他:“秋池,我知道你擅長寫這種直白剖析的文章,但為了科舉,你最好還是委屈一二,沒必要犯險。”
幾人就都點頭。
喬明淵又道:“何友明喜歡花團錦簇的文章,從他的題目也能看出一二,他這人,素來喜好君子之風,附庸風雅,也是投其所好。”
一語中的。
幾人看著這“溫柔敦厚然後君子”八個字,都想起喬明淵說這番話時臉上的笑容,皆是一句——這小子簡直是知府大人肚子裡的蛔蟲。
第二道四書題就中規中矩了很多,上麵寫的是:“隱惡而揚善,明辨之”。
卻是一道截搭題。
不過這截搭題不難,皆是出自《中庸》第六章:“隱惡而揚善,執其兩頭,用此中於民。”以及《孟子》第二十章:“博學之,訊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光是這兩句,看
意思就知道,何友明隻不過是為了看到他喜歡的文章,考一考大家的學問功底而已。
因此,大家都知道,決定你取不取的,往往就是第一題。
因為第一題奠定了你在考官心目中的印象,你能不能通過第一題博得考官的第一印象,考官有沒有興趣好好的看你的第二題乃至後麵的題,全然在開篇。
題目都抄完後,喬明淵沒急著寫,他將筆放下,開始閉目養神,同時靜心。
他開始分析起何友明考這題目的意義。
按照衛輕軒所說的,但凡是替朝廷選舉官員,都是要考察學生們換位思考的能力,何友明年少就考中了功名,上位十四年,不可能給一個空架子。那麼,這題目的意思,應該是要大家通過“溫柔敦厚然後君子”幾個字,看到其後更為深刻的東西。
他想到了何友明的出身。
何友明並非農家子弟,相反,他出生世家,隻是他出生時,他所在的家族就已經沒落了,因此,何友明年少時吃了些許苦頭。
這些苦頭,應該就是他心中的痛苦。
作為朝廷命官,無一不渴望為國家做貢獻,何友明當知府這麼多年,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了不少事情。他要什麼?一個人要想做到“溫柔敦厚”何其難?世界上的困難很多,一個人要遇到的不平、不公,都可能讓這個人的本性長歪、長殘,在困難中磨礪自己,自然是要除掉積弊,迎來內心的平和。看似在說自己,可國家的治理不也一樣嗎?要想有新氣象,讓國人“溫柔敦厚”,就必須要掃除人們心中的積怨。
喬明淵這般想著,就覺得這一題要往那政z清明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