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陛下,這番恩賜太重了,臣下可不敢受。”
“司空!”劉協故作嚴肅,盯著曹操看了幾眼,“朕,乃是真心實意的要倚重、倚靠司空,這些恩賜,無非是做給其他公卿所看。”
而今穩固朝堂,依然還要靠著曹卿,怎能不重視。
此刻還政,等同於將攤子丟換,且暗中還不知要出多少岔子。
劉協心裡很清楚,曹操請辭會掀起多大的波瀾,但他同樣也清楚,曹操這番請辭也並不是在威逼。
而是,立了潑天的功勞卻在家門口遭到了伏擊刺殺,心裡發寒。
唉。
如此看來,這位曹愛卿其實心中還有仁善,若是換彆的諸侯,恐怕已是大怒之下,血洗許都,勢要將刺客以及其後之人抓出來了。
“就照此辦吧,”劉協堅定的說道,話語擲地有聲,“朕的立場若是堅定,那些人暗中也就更不敢再對愛卿出手。”
“剛好,太尉曾向朕說過,他已累了,為朕守得一年安寧清平,便想要一份閒差在家。”
“朕,命愛卿與太尉、太傅、宗正、尚書台商議,設丞相之職由愛卿擔任,總攬大漢軍政要務,撰寫詔書以告天下。”
“另,曹卿可還有要表功之人?”
既已決定,劉協就不在這件事上繼續糾結,問及了他人。
不過,問的時候其實心中也有想知曉的人。
那位少卿,這一年不在大理寺,而去領兵趕赴前線征討,卻不知功績如何。
劉協此刻依然還記得當日張韓躍馬來救,擊退南匈奴右賢王騎兵的身影,英姿非凡也。
曹操笑道:“年輕者,的確有一人功績不凡,為太尉楊彪之子,楊修楊德祖,他跟隨大軍為主簿征討壽春,一路上勤懇克己、事必躬親,且助青亭侯張韓取舒城、皖城,定廬江一郡,治理為根據,得到當地士人、豪紳的支持,以大量錢糧得養壽春之難民。”
“壽春難民?”劉協好奇於這個說法,雖說知道戰亂之地,百姓都是遭池魚之殃。
但曹操明顯語氣異樣,或許便是意有所指。
曹操將袁術對待壽春百姓的事,稍稍增添了一點自己的理解,全數告知。
聽得劉協大為震撼。
雙眸震顫之下一時間久久不能言語,末了顫聲道:“他如此行事,怎能說得出一句仲氏天子……”
“朕不能接受這等篡逆之賊,幸有愛卿果決、三軍用命,大漢子民不至於落入此賊之手。”
“他袁氏一門,百年清譽,便毀於此人。”
“袁公路,食漢祿、受漢恩,卻不曾想,在我大漢分崩離析的時候,站出來分離我領土的,居然也是他袁氏。”
劉協悲歎之下,不住的搖頭,他已真正感受到了何為絕望。
如果說,當初袁紹不來迎接聖駕、袁術暗中阻撓曹卿,還隻是令這兄弟二人的野心窺見一斑。
那現在,袁術城內以民為盾,草菅人命的**,就真正說明他們從不將他人性命看在眼裡。
又怎麼會有救亡漢室,欲匡扶天下大義之心呢?
真正的忠臣,若是以行跡來論,那不就隻有曹卿了嗎?
他甚至,方才還在大力誇讚楊修,而不是張韓。
取下舒城、皖城,進而治理廬江收取十萬民的,不是他的兒子曹昂、他的女婿張韓嗎?
可在他的口中,好似全是楊德祖之功。
劉協舒了口氣,心裡暢通了不少,向曹操笑道:“愛卿,再給朕說說前方戰事,今日朕不見其他卿家,隻想聽一聽揚州淮南,如何步步取勝。”
“好,陛下願聽,臣自也願提,此戰之英豪,數不勝數,宛如長江浪濤。”
……
壽春戰事,曹操給劉協說了足足一個多時辰。
在宮中不便出行,曹操等人便可成為劉協的視聽,等他再長大些,或許就能歸還一些權勢。
聊到正午,劉協都有些饑餓,留曹操一同在宮中用膳,曹操拒絕以回,與此同時尚書台也擬好了詔書,先行下發。
下午的殿議上,劉協便讓侍中趙溫宣讀了詔書,廢置三公,將曹操拜為丞相。
不少官吏在見到曹操已經出現在大殿上,並且還得到如此權勢的時候,神色都有些變化。
同時,楊彪也在聽聞曹操回到長樂殿,立刻為他的兒子楊修請功,於是大為欣慰之下,安然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