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卓不是一個瞻前顧後的人。
他心中有了傾向,下一步就是考慮如何圍繞這個傾向來做事。
來自領導全力的表態像是一個火花,點燃了由半導體項目思考來的很多想法。
技術大佬有多重要?
一個已經把先進技術過程走一遍的大佬有多重要?
仍以梁孟鬆來舉例,方卓記得媒體曾經對他的描述,他到任中芯300天,率領團隊讓14nm芯片的良品率也從3%提高到了95%,達到量產標準。
具體數值或許模糊不準,這種巨大的提升卻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個團隊艱辛努力的成果,但更是技術領軍人物指引的效果。
方卓覺得這種關鍵技術人物的價值很難用金錢體現出來。
所以,他定下了兩個小目標,先挖胡正明,再挖梁孟鬆。
怎麼挖?如何挖?
中科大這樣的名校正是最好的實施平台。
換作申城,即便方卓托著鄭丹銳、裘迪這樣的領導去拜托交大在國際上挖人,人家頂多就是真的幫忙努力試試,一旦試不成,那也就是不成。
中科大則不然。
這座高校當初從京城外遷,數個城市以“沒有口糧指標”等原因拒絕了,皖省廬州則是給地、給糧、給錢,留下了中科大。
彼時,廬州解散師範給中科大騰出校舍,全省不通暖氣,中科大通了暖氣,城市電力緊缺,中科大是優先供電單位……
皖省廬州和中科大的關係不比尋常,本地領導對學校的影響也不一樣。
所以,王書山第一站把方卓帶到中科大校園,他有底氣說出“咱們科大願意全力支持”“老師學生不願意留下來,校長親自做工作,我親自做工作,絕對沒有半句虛言”的話。
方卓把對科大微電子的考量放寬到整個學校所能發揮的能量,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
有一個“六度分隔”的理論,兩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而中科大想要發動人來接觸之前就任教於加州大學的胡正明,恐怕還不需要六個人。
著名校友、國際學術合作者乃至直接的邀請,中科大都可以。
方卓上次眼睜睜看著“漢芯”的陳進成為交大新成立微電子學院的院長,那要是真下力氣,把胡正明“誆”來,給他一個榮譽院長之類的名頭又有什麼不行?
當然,中科大具體能怎麼操作還不知道,但確實值得期待。
這就是一次“全力”的驗證。
7月12日,“冰飲計劃”項目團隊在廬州的考察結束了。
不過,最令團隊和地方領導們好奇的是——方總到底對王書山提出的最後一個條件是什麼?
兩位當事人三緘其口。
地方領導不敢冒昧詢問王書山,項目團隊則在返程的路上把疑惑問了出來。
“能是什麼條件?還能是什麼條件?”方卓隨意的說道,“想多要點錢而已,你們也知道,我一直想拉到更多的投資。”
大家都信……信了才怪!
但老板不願意說,誰也奈何不了他。
至此,第一輪城市考察取得讓人喜憂參半的成果。
總得來說,地方政府對項目都很熱情,羊城和廬州給的13億價碼令人咂舌,其它優惠條件更是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