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C公布了初步裁定。
易科納斯達克周一見。
隻是,令一部分人失望的是,易科守住了股價。
裁定了!
沒起到效果?
如果真這樣托住股價,易科難道與諾基亞真能強弱逆轉?
這是擺在很多機構和投資者以及手機行業從業者麵前的問題。
以及,也有一個很重要的事進入視線,難道真能托住股價?
之前BC節目上的那一幕在周一晚上的推特上廣為流傳。
——I am rich。
曾經被打上“急了”標簽的賞金獵人安德魯不像新秀丹尼斯做事那麼糙,沒有被方總半點名指出需受監管的醃臢事的忌憚,他認真的彙總出易科係的資金信息,認為易科股價是不可能一直這樣被托舉的。
1,新浪2%已成交的1.04億美元。
2,新浪被質押的部分股票,沒有披露具體金額,預估在2-5億美元,因為按照SEC規定,大股東最多隻能質押持股的50%,這筆股票會有縮水評估,浮動範圍比較大。
3,來自華夏境內銀行的多頭授信,價值4.4億美元。
4,易科公司啟動3.5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考慮到公司的正常運營,方卓放出10億美元規模的消息極可能遙遙無期。
這是如今已經明確的資金規模。
嗯,這麼一列,考慮潛在的籌資能力,確實有撐一陣的資格。
問題在於,初步裁定基本就確定易科將會敗訴,按照ITC給出的消息,將要在5月之前作出最終裁定,現在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
這個“一陣”能維持一個月嗎?
安德魯明確的表示,這會是易科崩潰的最後一個月。
順便,他還披露了自家對衝基金持有的易科做空頭寸是2.5億美元。
華爾街的賞金獵人可不是嘴上說說,他是真的下場了的。
推特上各路人士分析今日戰況,有的人談資金,有的人談市場,這種氛圍之下,周二的易科股市表現不期而至。
與周一類似,納斯達克的周二上午開盤,易科股價依舊是下跌了2%,隨即被吃掉賣單,股價反彈至101.23美元,截止到收盤,易科股價毫無懸念的穩在了100美元之上,收於100.85美元。
這天傍晚,花旗依舊堅定的重申他們對易科股票的評級,Sell。
反而,高盛更新了評級,Buy!
他們給出了更詳細的意見:“這兩日的易科股票出現巨量換手,成交量明顯放大,反映出多空分歧開始加大,博弈十分激烈,但易科充沛的現金流、啟動的股票回購、大股東堅定的支持如同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將股票推至更能表現公司價值的100美元價位。”
“這其中最重的一拳莫過於易科公司、股東回購和增持股票,真金白銀的果斷入市不僅反應出他們的決心,更給投資者們帶來了信心,現在的易科已經具備極佳的投資價值。”
周二的晚上,方卓這樣念著來自高盛的評級意見,不禁連聲感歎。
“專業,還是高盛專業。”
辦公室裡隻有三個人,MIGA基金負責人孔豫在分夜宵,易科美國總裁虞紅在翻閱報告。
他們聽到老板這話都抬頭看了看方總。
虞紅忍不住問道:“你是在誇這次負責我們回購股票的高盛評級專業嗎?”
方卓搖頭:“不,我是誇高盛收錢就辦事的這份風格專業。”
真收錢,真辦事!
就像前年,高盛收了大空頭保爾森的錢,也就真給掛名做CDO,現在因為這事還被持續的調查著呢。
孔豫分好夜宵,也由衷的說道:“高盛還是很純粹的。”
隨後,他又搖搖頭,遺憾道:“可惜,今天還差一些才能完成這次的合圍。”
今天是3月份的最後一天。
機構、媒體、投資人、股民和路人都在關注易科承前啟後的周二股價變動,而方卓和孔豫一同關注的是來自交易所納斯達克的做空倉位信息披露。
15日的時候,來自納斯達克的權威數據,做空倉位18.2億美元,占總股本的7%。
經過這半個月的多空試探、博弈、信息、切磋,之前被孔豫視為關鍵時點的兩次披露翻過了一頁——32.68億美元!
比半個月前幾乎快翻了一倍!
然而,這個數字占總股本隻有11.35%,仍舊不及預期。
最大的原因是,易科的總市值被推高的速度快於做空機構掏錢的速度。
目前,己方能夠支配的股份增長到84.18%,市麵上的流通股還剩15.82%,仍舊比做空機構的倉位多出4.47%。
這個結果讓方卓和孔豫都大失所望。
按照現在市值來算,這部分的倉位空間價值12.87億美元。
還是相當之多的。
好在,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方卓這邊吃一份,空頭那邊吃一份,堅持到4月15日,怎麼也能解鎖擠兌條件。
這十五天,首先依舊不能讓股價閃崩,其次,股價越高越好。
“明明做空之王都入場了,這些人居然還不做空易科!他們還是人嗎?”方卓接過汽油人遞過來的夜宵,言語之間對這次沒能合圍頗為氣憤。
孔豫喝了一口湯,“呃”了一聲。
其實,空頭們真的已經在努力了,半個月掏出14.48億美元,這可比風投們爽快得多。
隻是,就算有保爾森這個家夥豎起旗幟,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機構們也確實更為謹慎,或者說,更為珍惜他們手裡的錢。
孔豫也在反思,方總和易科使用Mars3對ITC最終裁定的消解可能是效果太好了。
現在是真的有相當一部分普通投資者相信易科的股價還有上漲空間,也相信方總手裡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撐過這段時間——雖然,他們確實相信對了。
全球第二好總裁和他的智能機產品這兩年也獲得不少擁躉。
再加上,這次諾基亞、微軟等巨頭的下場,做空機構的圍獵,輿論上也有一種孤膽英雄的氣氛。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仍舊不少做空機構們在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