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咱們去串門,好不好?”
“嗯嗯,我要帶我的燈一起出去。”
看來除夕這天,劉風送來的宮燈獨得芃芃恩寵,她現在走到哪兒都要帶著燈。
張重說道,“吃完飯你們去串門,我要出去一趟。”
“那你也要去一趟你吳姨家。”胡慧芳說道。
張重點了點頭,“嗯,那去過吳姨家我再出去。”
胡慧芳看了兒子一眼,也沒問他出去乾什麼。張重也鬆了口氣,剛才開始吃飯的時候他就擔心,害怕母親又說什麼過年隻有四口人太冷清之類的話。
好在今晚還行,沒有進入催婚模式。
晚飯吃過之後,時間還早,不過一家人沒急著出發,怕去早了,吳愛英一家還在吃飯。
他們這邊的習俗,年夜飯沒吃完,家裡麵的門是不能開的。雖然現在這個習俗也不一定要守,但是能注意的還是要注意一點。
在家待了一會兒,春節聯歡晚會也沒開始,一家人就坐在客廳看著些沒什麼意思的新聞。
芃芃提著燈在客廳到處晃悠,還叫她奶奶把房間的燈全都關了,留她那盞宮燈。
胡慧芳寵她,還真就把房間的燈全都關了。
張重看著提燈到處跑的芃芃,搖頭笑了笑,要是自己小時候跟母親說把燈關了,估計要招一頓打。
過年晚上不能關燈,這也是他們這邊的習俗,而且能開的燈要全部開了。
這個習俗有不少說法,有人說是要守歲,也有人說是要驅獸,大概跟除夕一個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從前有個老奶奶因為沒有關燈而逃過了盜賊,大家有樣學樣。
反正這個習俗到芃芃他們這一代可能就不會再有了,大家都不在乎,自然也就消失了。
不少人倡議說這些舊習俗太過浪費,最好取消。
不過張重覺得,雖然浪費,但是如果太考慮浪不浪費的事情,那節日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儀式感,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必要的東西,卻恰恰能夠寄托人們的情感。
儀式感不是虛浮的表演,而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也無處不在。
張重想起《小王子》裡麵的一段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生活需要這種不同,假如一年三百六十多天,每一天都一模一樣,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了。
張重想留給芃芃一些儀式感,至少讓她在長大以後會有一些特彆的回憶,而不是一想到過年,僅僅是吃的比平時豐盛一些而已。
其實連吃都未必比平時豐盛,家裡麵做的菜再多,也趕不上酒店裡麵。
劉風送來的燈挺好的,或許以後每年都應該給家裡麵添兩盞新燈。
等到芃芃長大之後,每到過年的時候,她就會想起來那些年提過的燈。又或者平時看到燈的時候,就會想到過年。
有個記憶點,挺好的。
張重他們去吳愛英家的時候,吳愛英一家子也剛吃完飯。
李卓開門的時候,還笑說,“剛想去你們那邊來著。”
幾個大人還沒說話,芃芃已經提著燈走了進去,“卓叔,你看我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