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兩個小時卻看不完一本書。
而張重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把人們的時間搶過來,就知道其中的偉大之處了。
前些日子,張俊偉看到那個朋友的朋友圈裡麵發了一條動態,說是因為看了《最後一個海星人》電影覺得很好看,所以特意去買了一本原著回去準備好好看看。
雖然不知道這個朋友最終有沒有將這本書看完,但是這無疑都是一個好兆頭,至少他已經願意走進書店,而他之前的那種“看書是裝逼”的觀點也扭轉了過來。
還有年初的時候書屋來了一對年輕的情侶,他們還是大學生,女孩叫於靜,男孩叫李宇,據他們說,他們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麼?》發售當天遇見的。
於靜第一次到書店裡麵看一本科幻,而且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也就是那時候,她遇到了是張重粉絲的男友,兩人才結下了緣分。
後來於靜就很少再看那些偶像劇和言情,開始看一些張重的書,科幻,懸疑,偵探以及傳統文學。
這些張俊偉身邊活生生的例子,讓他非常清楚日報裡麵所說的並不誇張,真的有很多人是因為張重而踏上了科幻之旅、走進了偵探的世界,進而捧起了傳統文學。
“你在想什麼呢?”妻子的聲音將張俊偉從回憶中拉回到了現實,他笑了笑,“我在想,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這個數據上到三十。”
李天禕笑了起來,“你可真敢想啊,三十是什麼概念你知道麼?”
“當然知道,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不敢想,但是現在我忽然有了一點信心。或許再過幾十年,國家的基礎教育更好了,文化氛圍更濃了,這個數據也不是天方夜譚。張重現在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麼?他讚助了那麼多希望小學,還不定期的給小學捐書,不也正是在培養孩子們的習慣麼?這不也是我們開書屋的初衷麼?”
張俊偉越說越激動,眼睛裡麵充滿了期望。
李天禕受到丈夫的情緒感染,也深深地呼了口氣,“被你這麼一說,我也開始暢想了。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當我們走在路上都能看到路邊有人捧著本書坐在長椅上看,生活肯定很美好。”
“哈哈,至少比視頻軟件外放要更讓人舒心一些。”張俊偉調笑了一句。
……
日報的數據很快就傳開了,書迷都在熱切地討論。
而且還掀起了一波“炫耀”狂潮。
不少人把自己這一年來看過的書列成書單放到了網上,十分驕傲地宣示自己也為這個數據做了小小的貢獻。
【這就是我這一年來看過的所有紙質圖書,電子圖書我就不拿出來了。找了好幾個小時,才整理出來。】
【哇,樓主這得有幾百本了吧。】
【哈哈,大多數都是雜誌啊,《零零一》還有《激蕩文學》我每一期必買,其他雜質偶爾也會買上一本,也花不了多少錢,費不了多少時間。】
【說是花不了多少錢,這些書和雜誌放在一起估計也有幾千塊錢了,不敢比,不敢比。】
【我也沒算過,反正每周買雜誌也就最多幾十塊錢,再買一到兩本單行本,一個月幾百塊錢吧,不過買的時候沒感覺。】
【確實啊,《零零一》我沒期都買,一本幾塊錢沒什麼感覺,真算下來一年也有好幾百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