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鬼城”(2 / 2)

在2006年之前全國性的“煤荒”中,鄂爾多斯這個踩在中國最大的一塊煤炭資源之上的城市,幾乎一夜之間實現了財富的爆發式增長。

而真正讓這個城市進入“泡沫時代”的,則是2009年掀起的新一輪漲價潮。2009年開始,東勝區地段稍好的小區,每平米售價已近萬元。

而在這一年中旬,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一些員工,正向親友轉讓公司的集資房,房價最低僅為3550元\/平米。

買房者從移動員工手中,以3萬元的“好處費”拿到了一套購房指標。然後按照移動公司的要求,購房者必須當天將5%的定金和20%的房款轉入移動公司該項目負責人杜寶清的建行賬戶。

而這個小區的購房指標“轉讓費”,在民間也被不斷熱炒。據統計,社會上從移動公司手中購房的人數,達到700餘人。

如果不是樓市極端火爆,一個隻屬於規劃中的“空頭小區”也許不會讓人如此無條件信任。

也隻有在那個狂熱的時間點上,這許多購房者才能接受這樣的“不平等條款”:付了款卻沒有拿到購房協議,甚至沒人給他們開一張收據,所有的憑證隻有一張銀行打款單。

直到2011年6月–購房時承諾的交房時間,在東勝的坐標上,依然沒有小區的任何痕跡。

購房的人群憤怒了,堵在了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門口,最終才迫使移動家園小區的銷售給出明確答複:購房者或者再交20%的購房款,簽訂購房合同,或者選擇退房。

無論哪種方案,購房者都無法接受,而此時,已經售出一千餘套房的小區,截至2011年10月,居然還沒有拿到預售證。

對房地產項目而言,預售證的意義絕不僅在於銷售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有了預售證,才能爭取銀行貸款,購房者才能申請按揭。

這種“先開工,再審批”的模式,在鄂爾多斯的房地產業絕非罕見,所依賴的正是當地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體係。

2011年10月,一位名叫王福金的房地產商,因為資金鏈斷裂**身亡,終於點燃了鄂爾多斯民間借貸體係崩盤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