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和慈善不是一回事嗎?
好吧,發揮南都周末編輯才能的時候到了。
一個是救個人,一個是幫助社會建立救個人的機製或者是流程!
文中打了個比方:有一百個人因為糧食欠收吃不上飯了,丁宇捐了100萬,大家是都能在媒體上看見。
而丁宇沒有捐100萬,而是背地裡用公司的名義建立了一個助農豐收的項目,花了1000萬。
人們都從這個項目中用較低的價格或者是平價得到了項目幫助,而這也使一千個人不再挨餓,或者吃上了飯。
前者叫慈善,後者叫公益,公益是慈善的一種,做的卻是公共事業。
再直接用古言來說也可以理解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而丁宇花了一個億在全國建立的雨絲教育,就是公益項目。
有人會說,教育也算公益項目?
丁宇以受訪者的口吻說到:教育是公益的重中之重,有公平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的雨絲教育培養一個老師要花上10萬,而這些錢導致雨絲教育是鬥兵行者集團中唯一不盈利的部門。
甚至,開拓全國五六十家分校用的錢,都是丁宇在其他項目賺錢填補的。
丁宇為什麼不賺錢,這就是他的公益起點。
他表示:今後,涉及祖國未來兒童的相關項目,都會是公益項目。
公益也能賺錢,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丁宇的目標就是通過這個達到修身、鍛煉隊伍,貢獻社會的目的。
一旦公益項目成燎原之勢,他的努力就不會白費,而保守估計,做教育事業公益,投資是一本萬利的,利益歸社會,不歸他個人。
這樣,他的慈善之舉就達到了,而公益產生的價值則是天文數字。
給讀者算了一筆賬,雨絲教育一年至少為社會貢獻兩個億的教育資源!
幾萬個家庭因此節省了教育開支,十幾萬,甚至將來會有上百萬學生享受到這一利好!
看完這篇文章,那些做慈善的富豪們也懵了!
這是大善人啊!做好事不留名的那種啊!
雨絲教育是在用平價策略拉低整個城市的教育成本,讓其他教育機構被迫一起做公益。
你不想做,沒關係,我自己做。但是,我耽誤你賺錢,你彆來找我,我這是做慈善的一種。
誰惹我,誰就是跟公益事業過不去,誰就是不慈善的。
文章中把雨絲教育遭受到各個城市的教育機構排擠寫成了同行的不理解,還把這些同行的名字給列上了。
南都的文章一出來,就是擺明告訴這些教育機構,我以後就是這個價錢了,你玩得起就玩,玩不起就滾蛋!
一時間,這些機構傻眼了!
我,我特麼!我特麼殺了你!
可是怎麼殺啊?丁宇不但調查出來他們的貓膩,還把他們給告了!
告的是他們不正當競爭,用媒體詆毀做公益事業的教育機構!
這句話可就要命了!
國家正倡導精神文明呢,要的是雨絲教育這種良心企業,有人讓良心企業紮心,那還了得?
物價局、稅務局、教育局全都出動了!
一時間,全國這些大城市的教育機構苦不堪言!我特麼惹他乾啥啊!
城市這麼大,他們招幾百個學生就完事了,我們為了幾百個學生的利益惹了自己一身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