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宋江、李逵毒發身亡。
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
一百零八好漢,最終得以善終的僅僅隻有,武鬆、魯智深、公孫勝、安道全、燕青、李俊、柴進等寥寥數人。
轟轟烈烈的梁山起義大業,就這樣結束了。
而轟轟烈烈的《水滸傳》,也就此完結。
《水滸傳》完結了,所有書迷們的心情,卻是久久不能平靜。
從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開始,書迷們看《水滸傳》的心情,就與之前有了天淵之彆。
看著眾梁山好漢們,一個又一個的隕落,書迷們始終覺得心中有一股壓抑,難以釋放。
是誰葬送了梁山的大好基業?是誰讓梁山好漢們一個接一個的隕落?
是宋江嗎?
是,也不是。
僅從故事的本身來看,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是斷送梁山大好基業的開始。
但梁山好漢中,支持招安者並不僅僅隻是宋江,還有盧俊義、關勝、史進、秦明等人,都是支持招安的。
接受招安的決定,並不是宋江一個人做出的。
所以,不能把罪責推到宋江一個人的身上。
另外,透過故事看本質。
宋江之所以會接受招安,主要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
當時,社會宣揚“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宋江便是這種思想的產物。
宋江上梁山,實在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受形式所迫,宋江一定不會上梁山,而是會好好為官,出人頭地,以便光宗耀祖。
他一直稱大宋的皇帝為“聖上”,可見在他的觀念中,“天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他一直認為與統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
所以,宋江才會如此熱情,又急不可待的接受招安,這是宋江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整部作品揭示的,起義失敗的內在曆史原因。
有這種思想局限性的人,並不僅僅隻是宋江一人,梁山的其餘主要領導人,盧俊義、吳用等人,也都有這種思想局限性。
所以說,領導者思想的局限性,才是使得梁山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於《水滸傳》的結局,無數的書迷們非常遺憾,從感情上來講,他們是不能夠接受的。
他們無法接受一個又一個的梁生好漢不斷隕落,無法接受以宋江為代表的,急切渴望被招安的梁山領導者,葬送了轟轟烈烈的起義大事,害得好漢們一個個戰死。
但是他們也知道,梁山起義的失敗,是曆史的必然,這不是由某一個人的決定,就能夠造成的。
隻是,書迷們無法接受的,不是起義失敗,而是好漢們不斷戰死,能夠得以善終的沒有幾人。
那麼,是不是可以換一種失敗的方式?
好漢們好聚好散,最終都因為各種原因,被迫離開了梁山。
這樣,起義也失敗了,而好漢們也不用戰死。
不少的書迷們,都在心裡想這個問題。
然而,他們也知道,李凡既然寫了這樣的結局,那就一定有這樣寫的理由。
隻是他們暫時無法看透罷了。
但不管怎樣,轟轟烈烈的《水滸傳》完結了,結局在書迷們看來,並不美好。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