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家長們看到了李凡的第一首古詩《山村詠懷》,韓忠、白易、柳元等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之後,自然同樣是拍案叫絕,讚歎不已。
一陣感慨之後又去看第二首詩,詩名叫做《遠看山有色》。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的原詩名是《畫》,李凡將其改為了《遠看山有色》。
因為,這樣一改之後,大家在第一次看到此詩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描繪的是“畫”,隻會覺得這幾句詩分明就違反了自然規律,詩人怎麼能這樣描述呢?
這不是誤人子弟嘛。
而後仔細一品味,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詩描繪的並不是自然,而是畫。
描繪的是畫,那就趣味無窮了。
如果詩名一開始就點明了是“畫”,讀者們在知道描繪的是“畫”的前提下,去讀這首詩的話,就會沒有那種仔細品味後,恍然大悟的驚喜感覺。
所以,李凡將詩名換了。
另外,這一換,對於學習這首詩的孩子們來說,還會有其它諸多的好處,李凡相信老師和家長們都能夠發現。
這一換,效果果然非常的好,即便是韓忠、白易、柳元三人,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韓忠讀完第一遍之後,眉頭不禁輕輕皺了一下,頗有些不理解的說道:“這第二首小詩看起來同樣頗有韻味,但明顯違背自然規律啊。尤其是最後兩句,春天去了,花為什麼還在?人靠近了,鳥兒為什麼不會受驚?”
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樣有些不太理解。
當然,如果你硬要說,春天去了,花為什麼還在?因為那些花也可以在夏、秋或者冬季開放。人靠近了,鳥兒什麼不會受驚?因為那是死鳥。
你硬要這樣說,那也沒辦法。但這明顯不是腦筋急轉彎,不應該這樣強詞奪理。
那麼,李凡為什麼要這樣寫這一首小詩?
韓忠眉頭輕皺,抬頭無意之中看到了,對麵牆上掛著的一幅壁畫,之後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說道:“原來如此!好個李老弟,竟然把我們都坑了。不過,坑得妙啊!妙啊!”
韓忠這樣一說之後,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時反應過來,同時欣喜的說道:“原來如此!”
的確相當的妙,簡簡單單幾句,看似違反自然規律,則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當孩子們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完全可以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思考,詩人什麼要這樣寫?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
這樣一來,孩子們不僅能夠學會一首韻味十足的詩,在發現答案的過程中,還能夠體會到詩的樂趣。
另外還能鍛煉積極思考的能力,在找到答案之後,還會有一種收獲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這種喜悅感和成就感,說不定就能夠讓孩子們,從此喜歡上思考和探索。
他們知道,去思考和探索之後,就可能會再有現在的這種感覺。
這便是換了詩名之後,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能夠得到的諸多好處。
“簡直就是太絕妙了!”韓忠、白易、柳元三人再次讚歎不已,他們能夠看出李凡的巧思,以及用心良苦。
而且,再仔細去品味的話,這首詩似乎還包含著另外的某種情懷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儘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
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