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太子被殺”一案終於真相大白,所有的謎底都已經揭開。
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麵,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然而,所有人的心情卻意外的有些沉重,甚至還有些淡淡的悲傷。
如果沈良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那眾人必然是拍手稱快。
但他偏偏不是,他在大宋十年,身為衙門刀頭,懲強除惡,親手抓了不少壞人,守衛著一方和平。
他選擇了自殺,在自殺之前,他對包拯說道:“我叫做耶律良材,契丹人,今年三十歲,是大遼兵馬大元帥耶律楚雄之子,潛伏在大宋十年,是為了挑起太宋與鄰國的紛爭,好讓大遼趁虛而入,攻打大宋。我們契丹人交朋友貴在交心,不應該有絲毫的隱瞞。”
沈良不是壞人,他把包拯當作最好的朋友。
當然,包拯也一直把沈良當作那個並肩破案的沈大哥。
他說:“我叫包拯,廬州人士,天鴻學院學生,天生皮膚黑,人稱包黑子。”
那麼,沈良是好人嗎?也不是,他潛伏在大宋,是為了挑起大宋和鄰國之前的紛爭,而且差一點就成功了。
如果包拯沒有破案,大宋和高麗之間必起紛爭,遼國趁虛而入,大戰爆發。
最後誰勝誰敗不得而知,但百姓必將塗炭,家園被毀,家破人亡。
沈良的所做作為讓人無法原諒。
但他所做的這一切,偏偏又是為了他的國家,為了他的民族,他的內心並不想這樣做。
他在揮刀自刎,臨死之際低聲喃喃:“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分遼人和宋人?為什麼不能夠和平相處?為什麼?”
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也不希望有戰爭,他也渴望和平。
隻是民族大義,逼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唉!”所有人唯有一聲歎息。
“凶手是沈良,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評價?我隻是感到非常惋惜,他本來應該是一個好人的。”
“沈良應該是好人吧,從他最後的話裡就可以看出。隻是所謂的民族大義,讓他違背了自己的心意。”
“不過,沈良差一點就挑起了國家戰爭,他的所作所為絕對不可原諒,自殺或許是他最好的歸宿。況且,包拯最後依然叫他‘沈大哥’,沈良走得很欣慰。”
“是啊,自殺對沈良來說,或許也是一種解脫。從此,他將不用再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大義。”
“唉!民族大義,不隻是沈良,八賢王也一樣。在崔尚書被當作凶手抓捕之後,八賢王曾經讓包拯結束此案的調查,有崔尚書作為凶手就夠了。這樣,太子被殺一事就是高麗國的內訌,與大宋無關,大宋可以給高麗一個交代了,至於真凶是誰?並不重要。可見,八賢王為了大宋的利益,也可以不管真凶究竟是誰。當然,從家國利益上來說,這並沒有錯。”
“沒想到我們竟然會為凶手感慨這麼多,隻怪李凡把凶手與劇情塑造的太好了!”
“是啊,這樣的凶手讓人實在是恨不起來。”
“……”
……
《少年包青天》第一卷“名揚天下”結束了,然而包拯的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或許永遠也不會結束。
國畫大家閆國禮,在微博上寫道:“‘高麗太子被殺’一案結束了,但包拯的故事卻永遠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