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風聲,隨著三千軍隊的逼近,直接在陽萊縣四周傳遍了。
而這些風言風語的始作俑者,不是彆人,正是沈陽、盧文亮二人命令手下之人散布。
二人可不是什麼愣頭青,即便背後有餘彪撐腰,有所依仗,但也得做一些反應。
攻城者,首先自然得打著正義旗號,如果像他那樣,什麼都不問,帶著丹陽兵直接開拔,下場就是掉入方敬之布置的坑裡。
吃過一次虧後,盧文亮不會傻到掉同一個坑內兩次。
有了正義理由後,通過傳播謠言,一方麵給方敬之壓力,更重要的是對城內百姓造成一種人心惶惶的局勢,此乃攻心為上。
對於兵法書籍,二人還是通讀過得,既然方敬之要算計,那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這種壓迫感下,這種謠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了郡守多年,對這些底層賤民心性,盧文亮可是相當了解,這些賤民數量龐大,真要利用起來,確實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但這些人就是天生賤命,大部分都是一群趨炎附勢跟風之輩,但凡給點壓力,給一些威脅。xь.
立刻就會轉變風向,迅速改變自己的立場,所以盧文亮始終覺得,就算方敬之以身作則,籠絡了一整個縣城百姓,他的威望很高又如何!
等到他們的大軍而至,這次領頭的又是在後九郡赫赫有名的餘彪州尉,都不用露麵,光是聽名字,就足夠把人給嚇死。
賤民就是賤民,非得死到臨頭才會幡然醒悟,像這樣的人,不殺個幾批,日後他這丹陽郡守還怎麼做?
大軍還未逼近,盧文亮內心就開始盤算起來了。
三日的時間一晃而過,在周邊許多人的目光注視下,餘彪帶領的三千軍隊,終於抵達了陽萊縣城。
為了防止出現像上次那樣,有埋伏的情況,在大軍一開始逼近陽萊縣郊時,一千名的丹陽兵,就接到命令,直奔兩側林子,開始搜索。
這次行動,盧文亮心裡還是很硬氣的,有餘彪和兩千州兵撐腰,他絲毫不怕遇到什麼埋伏。
此刻的他,巴不得在林子內和那些伏兵交手,這樣餘彪都不用找什麼理由,直接一聲令下,兩千州兵就會傾巢而出。.Ь.
為了這次圍剿陽萊縣,他們可是做好了充足準備,什麼重弩車,投石車,以及部分重甲步兵,騎兵,都一同過來了。
這樣的裝備實力,攻打一個小小的縣城,可以說手到擒來。
隻可惜,盧文亮心心念念的伏兵,這次卻讓他心血落空了。
經過一路探查,林
子內可以說空無一人,看樣子,那些伏兵是全部撤回城內了。
雖然有些失望,但這樣也好,直接來個甕中捉鱉。
在盧文亮的示意下,丹陽兵打頭陣,直奔前方的陽萊縣城而去。
此時的陽萊縣城,相比較三日前,多少有些冷清,四周空蕩蕩,一個人影都沒有,就連城門都是緊閉。
仿佛早就預料到盧文亮、沈陽會率領大軍反撲,做好了準備,一副嚴陣以待的架勢。
看著前方緊閉的城門,盧文亮十分有底氣的在一隊兵士的保護下,騎著馬上前,在距離城門約莫五十丈距離停了下來。
這是盧文亮估算的安全位置,一個小小的縣城,就算有神箭手,能達到三十丈就算不錯了,四十丈基本上算走運,五十丈根本不可能。
為了在餘彪麵前有個表率,盧文亮臉色漠然,通過兵士傳話,冷聲道。
「方敬之,這次本官奉州牧大人之令,協同州尉大人,嚴查陽萊縣之過,方縣令你可知罪!」
聲音落下,城樓上,方敬之再度出現,相比較上次,他的身邊,卻多了幾個陌生麵孔,特彆是一位白衣青年,在旁邊,顯得尤為突出。
盧文亮微微打量,雖然因為距離原因,隻能看個大概,但依照他的推算,此人多半就是和沈陽起衝突,並且為方敬之出謀劃策的神秘青年。
方敬之站在城樓,看著下方浩浩蕩蕩的人馬,雖然氣勢驚人,但他卻很沉穩,不緊不慢道。
「哼,盧大人這話有意思,三番兩次帶軍隊來訪陽萊縣,這態勢和攻城有什麼兩樣,就盧大人此舉,還讓下官認罪,也不知誰犯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