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秋不久, 時知帶著阿勤她們輕裝簡行去了貓耳山,玻璃作坊做的玻璃器皿已經提前分批送去了基地,她也要儘快開始去授課了。
再次來貓耳山, 時知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山穀東北角出現了十幾座青磚黑瓦的小院子,籬笆牆內的院子都種上了整齊的菜蔬,院外有幾群雞散養在外麵自己找食吃。
東南角是用木頭蓋的幾排養殖欄,裡麵養了二十幾頭豬和三十幾隻羊。
北邊的地被開墾出一片, 最北邊種了一大片棉花, 往西是十幾畝菜園子, 各種蔬菜長得還挺茂盛,西南邊還是一大片荒地沒來得及開墾。
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突然這麼有煙火氣, 讓時知驚喜之外又多了幾分不現實感。
半山腰的房子全部都已經修整好了,上山的路也修的好走了許多, 路邊的植被都修剪了,甚至有些空隙大的地方被種上了柿子樹和梨樹。
整塊平地角落的植被也都清理出來了, 散碎邊角都種上了南瓜, 圍牆邊也種上了葫蘆和絲瓜, 甚至還給它們搭了架子。
平地邊緣靠近懸崖的地方圍了一圈兒石牆, 石牆根下種了一排棗樹和山楂樹,這可真是把她當初的規劃落實得明明白白。
阿勤幾個小姑娘看到這裡眼睛都亮了, 她們在被告知要進山“修行”時, 都做了吃苦的準備了, 可這裡怎麼看都很好啊,雖然比不上家主府氣派, 但比她們以前的家好上十倍百倍。
時知不知道這幾個小姑娘的想法, 如果她知道了肯定要說孩子還是單純了。
白雀他們從小的訓練有多苦她沒見過也能知道, 如今她雖然不需要這些孩子吃這麼大苦頭, 但他們都是要認真習武才能出師的,白雀的“出師”標準不吃苦怎麼可能達到。
可時知不知道的是,在經曆了生死間的困苦掙紮後,能活下來還能學到有用的本事,對他們這些孩子來說從來都不是苦。
白雀能選中他們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眼睛裡對生存的渴望,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困苦裡咬牙堅持。
基地裡已經有六十多個學員,年齡六到八歲左右,都是在崔氏莊子上觀察過一到兩年確認沒問題才送過來的。
時知沒有來之前,他們不管男女都每天要習武兩個時辰,讀書練字一個時辰,然後還要學習認草藥背藥性一個時辰,晚上還要學習一些探子們要學的東西。
崔氏莊子上收留了很多孩子,每日除了要學幾個字其餘和莊子上農人的孩子並無兩樣,要說不一樣那可能是他們無牽無掛沒有家人。
可選到這裡的孩子不足五分之一,這些孩子知道被選中的機會難得,所以對於“學本事”這件事完全沒有覺得是負擔,饑餓和死亡的陰影早就讓他們更加明白能活著有多幸運。
時知課上的很順利,她有了教阿勤她們的經驗,這次上課就更加熟練和係統,阿勤她們學得進度她就讓她們當組長和助教。
她的課要求嚴格但並不苛刻,隻要不偷懶就很容易掌握,兩個月後,她把學習進度最快的學員挑出來加快進度成立甲班。
白雀他們也是同樣把武學天分最好的挑出來加課,第一批學員不需要成為全能精英,他們隻要成為術業有專攻的基石就好。
半年後時知成立了實驗室小組,有幾個學員已經能和阿勤她們一樣對自然生物有了出不認識,時知培養青黴菌時他們已經可以幫忙洗試管和培養皿了,同時也對“微生物世界”有了大體的概念理解。
春去秋來,時光流逝。
十三歲的時知已經開始抽條有了少女的輪廓,這三年時知除了夏天麥收和過年在清河各住一個月,其餘時間大多在基地授課。
如今第一批學員已經將基礎課程都學完了,時知和白雀剛根據他們每個人的特點完成了“分部”。
武學天分和偵查天分最好的,以後會繼續由白雀和他手下教學訓練,然後再就是數學、醫藥、生物、物化基礎、天文地理這些科目按照成績給他們規劃未來的安排。
時知在這三年除了授課外,就是在空間裡繼續編寫中級知識教材,這一部短時間內很難上完,所以她寫完了後隻選了十幾個天分最好的學員繼續上課。
她不可能一直待在貓耳山,那麼他要培養一批授課老師,包括阿勤她們在內的十幾個學員就是以後的教師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