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把最保守且激進的一批文儒騙到……不對是請到濟陽修書後,時知吩咐道:“做學問務必要專心致誌,外麵那些讓人不高興的消息就不用打擾大家了。”
“女郎放心,以後傳入知微書院甚至濟陽的消息都會經過層層篩檢,周圍的防衛部署也一定會更加嚴格,絕對不會打擾先生們做學問。”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靈猴負責,他自然也知道以後怎麼安排。
崔氏主持的科舉考試馬上就要開始,時知最近的精力都在這件事上,這次考試除了選拔人才也是是她正式以崔氏治下當權者的身份站在世人麵前,中間自然不能出現紕漏。
考試的地點設在金陵與濟陽,這次為了方便大家交通,北方考生去濟陽,南方考生就到金陵。
科舉會考與“理科”小考的報名要求不一樣,科舉考試要舉人身份,“理科”小考有秀才身份即可,畢竟考試內容差彆還是挺大。
“小考”考中成為“學員”後,還要再到崔氏新建的啟智書院進修三年“格物學”,然後通過最終測試才能安排官職,當然考中者進修這三年是免費的,甚至他們還有生活津貼可領。
比起突破重重關卡考中舉人再過五關斬六將考中進士,對於大多數天分一般的學子來說,考個秀才然後突擊一下崔氏教授的“格物學”,去考“小考”似乎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所以此次報名參加小考的考生有七千之多,而有資格參加科舉會試的隻有三百多名考生。
本次考試,共取進士二十名,“小考”取學員一千二百名。
學員統一去桐州新建的“啟智書院”進修三年再放職,進士入崔氏新成立的仿製大良成立的“翰林院”當編纂。
以往“翰林”,隻有進士一甲才有的殊榮,因為曾經的大良,除了世家外考取進士的學子隻有當過“翰林”才能有機會問鼎最終極的權力中樞。
雖然要慢慢熬,但大家理所應當的覺得這崔氏應該也是這個路子,對此崔氏什麼也沒說。
崔氏如今沒有建立大良曾經用的三司六部,新建立的中央行政機構隻有“土地農業司”和“軍政司”,地方行政部門除了“農業司分處”其餘還是暫時沿用過去大良留下的部門,當然領頭官員是換了一批時知的人。
如今百廢待興,在這一批新人沒培養出來前,新的行政部門也不適合立馬成立,主要是沒那麼多人放進去。
本次科舉考試順利結束後,又有一條新公告出現,崔氏治下將徹底恢複科舉考試的會試、鄉試、府試、縣試。
不過內容和標準將會調整,“格物學”會加入考評當然目前所占比重不多難度也不大,同時評分中策論比重增加,詩詞歌賦將減少比重。
在公布科舉考試的具體要求後,時知還用自己的私產建立了“助學金”,凡是學習考試優異並且家庭條件負擔重的學子都可以申請,隻要通過考試就可以得到崔氏的補助。
這半年時間裡時知的操作,荀延和鄭濂自然都看在眼裡,兩人都明白崔氏要收攬文人大儒的急迫,他們自己何嘗不是,崔氏要恢複科舉,荀氏和鄭氏其實也在籌備。
隻不過時知後麵的操作他們卻有些不明白,把自己家收藏全都開放的確能收攬部分文人的支持,可這對於穩固長久統治卻不一定是好事。
那些大儒名士雖然眼熱這些書籍,可他們這麼容易得到後真會徹底效忠嗎?
儘管眼熱崔氏這會兒的在文道的“人氣”,可荀氏和鄭氏都不會學時知這一套,就算他們能舍得那些收藏,但他們治下那些世家肯定會跳腳,不是誰都敢在這個局勢未明的時候就放棄世家支持的。
崔氏這一係列操作在天下不斷傳播自然也引起廣泛討論,在眾多世家眼中崔氏這種做法,無疑是對世家最深刻的背叛!
好多不在崔氏治下的世家找人發表大量攻擊崔氏和時知的詩文,說崔氏這是“蠱惑人心”,甚至“格物學”開始潑臟水,稱此“有違聖賢之道”,是“末學陋識”、“奇淫技巧”。
看到這種情形,鄭氏和荀氏自然是高興的,於是很快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攻擊的聲音就越傳越廣。
但話傳到崔氏治下,情形卻和以往不同,這次都不用崔氏自己上陣,因為崔氏政策眾多受益的學子和儒生一個個都站出來反駁對方。
開放珍藏本來就是造福世人,除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隻要不蠢不瞎都明白的道理,就連那“格物學”教授的也都是惠民的學問,而且它並沒有威脅儒學主流地位和利益,甚至從現階段看它還放低了考試做官的門檻,除了世家不高興,彆人可都高興的很。
崔氏治下對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反擊猛烈,尤其是江南反擊得最厲害,他們大多數人和世家打口水戰多年,最知道怎麼挑對方的痛腳來罵。
自從那一批最保守的文人離開後,最近崔氏治下的寒門文人氣氛越來越活躍,他們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機會,怎麼可能再讓世家澆滅。
至於崔氏治下那些世家?不好意思,不把崔氏那些收藏弄到手之前他們也不會吱聲的,再說了他們敢吱聲嗎?
論名望、地位或者武力值,崔氏一根手指頭就能戳死他們,彆看鄭氏、荀氏那邊叫得歡,你換個境遇試試,說不定比他們還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