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第146章 第 146 章 二更(1 / 2)

隨著這幾年華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大力扶持,經濟已經開始全麵複蘇,曾經沒落的商業和對外貿易又開始活躍起來。

西北的商隊和東海岸的海口都成了活躍區,華國的對外開放程度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像淮郡這樣的地方偶爾已經能看海外商人出入。

一開始大家還看個稀奇,可時間久了也就沒什麼感覺,這些異域人除了長得和本地人不太一樣,也沒什麼特彆之處,並不像大家夥一開始以為的那樣是“妖魔鬼怪”。

荀皎甚至還特意帶楚國前來求學的學子特意去觀察過那些人,就是不想讓這些學子回頭再一驚一乍回頭在書院說出什麼貽笑大方的話來。

在華國已經待了六七年的荀皎其實很清楚兩國之間思想的差距,曾經的輝煌讓許多人喜歡固步自封,完全不肯相信世界一直都在改變,崔君曾經說過“格物學”就是她從海外高人那裡學習的大部分知識,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燦爛的瑰寶這沒有貴賤之分,他們應該用更廣闊的心胸去看待世界。

時知最近在扶持一些新興手工業,她打算把對外貿易做大,那出口的產品就不能太單一,現在除了棉布、瓷器、絲綢、食鹽還有茶葉,華國其實並沒有其他大宗能出口的商品。

於是很快“格物學”教材又改版了,新的教材裡加了用琉璃器具進行對部分物質“蒸餾”和“提純”的知識點。

沒過多久,就有學生把白糖和精油在的書院實驗折騰出來了低配版,很多人這才恍然明白教材改版的用意,時知故意把這些知識點放進去,那必然是鼓勵大家生產這些東西的。

早年從空間裡拿出的甜菜也終於有人問津了,畢竟這甘蔗不是什麼地方都產的,而這種甜菜產糖量比甘蔗都高。

隻不過現階段經營白糖作坊是需要到工業司和農業司備案簽合同的,種植甜菜的地區不多,作坊主要是不簽合同在北方那根本找不到原材料。

至於精油,它的原材料和用途就注定這玩意兒不可能大規模推廣,除了有閒錢的誰用得起這玩意兒啊?

時知把它放出來其實就是為了擴大海外市場的,她要讓彆人一想到精油就想到華國,這單靠崔氏自己做買賣根本不可能做到,她也沒有功夫再研究這些東西,還不如把大體理論公布出去然後讓那些善於鑽研的人去研究,說不定就能成為特色呢。

那些海外不遠萬裡來求學的人,時知態度很明確,隻要是手續齊全與華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的國家,你的子民如果能通過入學考試交夠學費,華國所有書院都將一視同仁,當然了這些國家也要對華國提供同等待遇。

知識是要交流才能迸發出新的火花,如果自己不努力,那麼守著再多寶藏也終究還是會被彆人超越。

至於火炮和火藥的知識?不好意思,這玩意兒的確是“格物學”的內容,可你見哪個知道這世界上存在原子理論的人就能造出原子彈了?

教材上什麼該出現什麼不該出現,時知心裡清楚的很,至於後來人能不能靠自己摸索出來,答案是肯定的,畢竟另一個世界沒人提前教這些東西最後也問世了。

扶持手工業和商業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起碼現在華國一年的稅收就能趕上過去大良巔峰時期三倍,而華國的國土麵積其實還沒有它曾經的一半大。

華國開國七年,終於實現了時知曾經許下的承諾,田畝賦稅降到了二十稅一且承諾華國農業永不加稅。

這讓原本很多不讚同她“工農同本”政策的人都閉上了嘴,畢竟目前看來手工業起來後農業不但沒受影響反而得到了實惠。

原本擔心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工具效率的不斷提高還沒有發生。

反而因為每年撥款興修水利的錢越來越多,農業抗旱澇災害的能力反而加強了。

“以前重農抑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產力不夠,隻要生產力解決了,這些其實都不會是問題。”時知在教導荀皎和阿照時特意點明了她之所以重視機械研發和改造原因,讓他們也明白解放勞動力的重要性。

自從楚國的學子過來,白雀手底下的人就多了許多工作,但一切都是暗中進行,做這一切倒不是怕他們學去什麼,而是怕他們中間有人趁著這段時間留下些什麼不該留下的。

“楚國和華國早晚是要統一的,越早完成統一,兩地百姓的隔閡就越小,所以學業交流和貿易往來是必須要有的。”時知知道白雀等人在擔憂什麼,然而目光放長遠一些,現在覺得麻煩的東西其實都是在給將來省力氣。

“那些學子近來所受到的觸動頗大。”白雀一直都派人關注著他們,自然把他們的動態了解得很仔細。

時知笑了:“這正是我要的。”

華國的百姓和儒生其實已經在立國前就開始接受著改變,潛移默化十幾年還不覺得什麼,可楚國那些人對如今華國的一切都是猝不及防接觸的,無論從生活習慣還是思想麵貌會受到巨大衝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