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雪溝後,一百救援隊員讓開道路,DX係列機器人走在前麵,服務機器人抬著櫃子走在後麵。
前麵十分鐘,顧生要求的步速是每小時10裡路。
10裡5千米,一小時3600秒,換算下來每秒走不到1.4米。
十分鐘後,通過DX係列自帶的通訊係統,詢問文件櫃裡的人感覺良好,不產生顛簸感。顧生要求DX係列增加步速到每小時20裡路,換算下來每秒達到2.7米。要求服務機器人增加到每小時15裡,對服務機器人的要求較低,不敢提的太多。
就這樣提著步速,最後DX係列以每小時50裡的速度,在兩個多小時以後走完全程一百裡,把第一批幸存者,最虛弱的那批送到救援車裡。
為什麼是最虛弱的一批打頭陣,顧生受到搬運速度新花樣的啟發後,著急把最虛弱的人送回車裡給醫生,救援隊裡也有醫護人員,但現場遠沒有車裡的醫療車廂設備好。
搬運過程的速度又是慢慢提升,顧生對自己的機器人有底氣,就先送回最虛弱的那批人。
DX係列到達救援車的時候,服務機器人的步速提升到每小時20裡,每秒達到2.7米左右,將在六小時左右到達救援車。
跟隨一起行動的救援隊員跑步詢問大部分人的意見,聽到能提前三小時左右到救援車,文件櫃的幸存者不約而同的選擇加速,並表示能忍受加速可能帶來的顛簸、嘔吐等等。
服務機器人最後的步速固定在每小時30裡,每秒前進4米左右,沒敢再快。
這個速度讓跟著的救援隊員必須跑步,而機器人可以不休息,救援隊員不可能跑一百裡不休息,他們跟不上了。
但是投影一直保持著,在服務機器人的隊伍裡,一直有兩架DX-78,接下來文件櫃內幸存者的反饋,統一由投影完成。
第一批DX係列的機器軀體抬著空文件櫃回來,和出發時相比,耗費時間為三小時多,也即是去兩小時多,返程花費不到一小時。地下停車場發出歡呼聲,大家紛紛熱淚盈眶。
對於一百裡怎麼走,此前很多人心存擔心,到此擔心消失,隻準備登車就行。
DX係列帶著幸存者第二次進入雪溝,這次速度更快,每小時50裡,兩小時到達救援車,半小時左右返回。
和它們一起返回的,是第一批服務機器人,最虛弱的幸存者已經全部進入救援車。
經過大半年的風雪摧殘,幸存者大多身體虛弱,把慢性病發作的一些人,和心肺功能最弱的,算做最虛弱的一批。
目送DX係列機器軀體第三次進入雪溝,量大的服務機器人是第二次,地下停車場的人無疑少了三分之一。
迎著大家熱淚不斷的眼神,顧生站起來詢問:“營養針注射如何?”
醫護人員回答:“全部注射結束。”
顧生:“我最後再解釋一遍,停留在這裡最多再過一天,大家都能由機器人在短時間運送結束。在路上最好彆要求洗手間服務,在外麵要求此類服務會產生新的凍傷,引發新的並發症。所以給大家注射營養針,而這頓飯沒了,上頓飯也沒敢給大家吃太多。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我,既然短時間內能運送結束,那麼路上要求洗手間服務的可能性不多,為什麼還浪費營養針?因為一小時後,我們全部上路。機器人和文件櫃沒到沒有關係,請大家放心,我們會安全帶著大家一起上路,在半路迎上機器人和文件櫃,能減少一些距離就減少一些距離。如果此時本城又發現需要救援的地方,我們理當靜下心來在此救援。但是全城搜索已結束,隔壁的古城缺衣少藥,還等著我們的救援。我不缺營養針,浪費營養針換取哪怕提前一小時前往古城,值得。”
他環視全場:“一小時後,我們全部上路返程!離開這裡。”
晚安,明天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