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三路進軍方案(2 / 2)

蘭芳 禦炎 9237 字 8個月前

蘭芳六年,西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弘曆,七十四歲了。

他始終沒能意識到南疆的局勢對於他的帶清帝國來說到底有多危險,他始終不曾了解到南疆海域上出現了一頭猛虎,並且這頭猛虎正在中南半島上瘋狂地啃噬著屬於清帝國的影響範圍。

不過這也不能怪趙學寧不講武德,主要是你帶清真的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介入,這種情況下,你也沒辦法乾預蘭芳的迅猛發展。

也在這一年,趙學寧二十八歲,按照當時的標準,還不能算是一個嚴格來說的中年人,還沒到而立之年,而放在現代標準來看,也是一個標準的青年人。

趙學寧的精力始終很充沛,非常的充沛。

蘭芳六年一整年,從他發表重要演說,把【驅逐韃虜、再造中華】這句口號喊出來的時候開始,他就一直在全力全開,從未懈怠。

呂宋已經徹底安穩,暹羅也相對安穩,就算是剛剛控製的真臘總督區和琅勃拉邦也是安穩的,蘭芳投入了相對較多的治安力量以及較大的介入力量,很快就穩定了當地的秩序。

之後趙學寧也沒有繼續擴大勢力,並未立刻展開對北越鄭主的進攻,隻要對方不搞事情,他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消化新占據的領土。

蘭芳共和國的行政體係和軍事體係以及經濟體係在這一年裡也有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大量熟練和被迫熟練的官員在南洋海域遊來遊去,被趙學寧從蘭芳本土調遣到各個地方擔任職位。

這些人有些甚至隻是剛剛從政法學校的進修班裡麵出來,很多人都沒有實際的處理政務的經驗,就被迫投入了使用,去治理一個又一個的集體農莊,而稍微有一點經驗的,起步都是縣長。

沒辦法,缺人始終是一個問題,但與此同時,需要統治的人口也不算很多,與帶清境內動輒幾十萬一百萬人口的大縣比起來,蘭芳壓根兒就沒有幾個正兒八經的縣能拿得出手。

治理的人少,那對於治理水平的要求就不會很高,等於有足夠的緩衝期能讓不熟練的官員上手嘗試,試錯成本也會比較低。

反正大家都是剛從蒙昧時代脫離出來進入農業社會和前工業社會,治理的人和被治理的人都是草台班子,大家就先湊合著,說不定還挺合適的,對不對?

結果還真就是這樣。

正是所謂的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

蘭芳的大部分基層官府都是草台班子,治理的民眾也沒經曆過精英治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精細的治理。

主要在蘭芳之外的那些新領土上的原先的政權,那些原先的治理者們連草台班子的人都不如。

尼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西山政權,舊阮氏政權,也就一個暹羅政府在鄭信時期有點樣子,其他的都是些什麼妖魔鬼怪?

蘭芳的新手上來治理就是照本宣科,沒什麼創新,也不敢搞什麼這個那個,結果還就真的適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

大家都是沒什麼能耐的一盤散沙,重新組合一下,還挺適配。

在治理初期的大恢複階段,還就真的正好不需要官府的大量介入,隻要給農民安穩的環境和足夠的生產資料,他們自己就能營造出一個政通人和的局麵。

大恢複時期,主打一個官府不要過度乾涉恢複,隻要維持和平安穩的局麵,就夠了。

那就這樣唄,隻要時間足夠,草台班子也能正規起來,草台班子的人也能變成精英,衣衫襤褸的老農民也能變成熟練的土地經營者。

這段時間,趙學寧也沒怎麼打仗,安安穩穩治理了自己的國土好幾個月,四處巡查,查缺補漏,同時密切關注著清帝國內部的動向。

他本以為清帝國至少對於他攻占南越之地的這件事情會有點反應,但是就他目前散布在沿海三省之地的那些農莊組織的回複消息來看,清帝國似乎對此完全沒有反應。

他們完全沒聽到清帝國內部有什麼相關的議論。

劉崇問那邊也送來了消息,簡述了一下潘啟被舒常和穆騰額敲詐的事情,說潘啟是滿腹怨言,但是不敢反抗,甚至有了期待趙學寧領大軍前來統治廣東的想法。

也絲毫沒有提起南越被蘭芳占領的事情引起了清政府的什麼反應之類的事情,好像這件事情和清政府沒什麼關係。

真就不打到家門口就什麼都不管唄?

想想也是,他們要是真的想管,早些時候西山政權推翻舊阮氏政權的時候就該出手管管了。

搞不好那時候清政府連鄭主、阮主、黎氏皇朝到底是什麼情況都搞不清楚。

好嘛,好嘛,閉上眼睛假寐的老大帝國,我都這樣了你們居然還不管,難道非要我舉著日月紅旗喊著【驅逐韃虜再造中華】到廣州乾一炮你們才會睜眼看看我?

但真要到了那個時候你們才注意到這個事情,可就真的來不及了哦。

趙學寧的心裡充滿了惡趣味。

時間進入到蘭芳七年、乾隆五十一年之後,趙學寧除了年初的一個月在家裡陪著安妮和小安東、檢查小安東的功課之外,就一直待在歸仁府整頓軍隊,處理軍隊換裝的事情,與此同時,也在策劃著對北越鄭氏政權的軍事行動。

作為直麵帶清的最後一道障礙,趙學寧覺得自己很有必要給鄭氏政權一個體麵。

經過他這段時間對鄭氏政權的一番調查,基本上確定了鄭氏政權現在也就是依托答辯的狀態。

從之前鄭氏政權和舊阮氏叛軍聯手進攻西山政權的戰鬥來看,他們的軍隊強度甚至還不如西山軍,而蘭芳當初隻用一個燧發線膛槍營就把他們兩萬軍隊給打崩了。

可以說軍事上,完全不是對手。

政治上,其國內的政治情況好像也相對比較複雜,後黎氏王朝名義上是安南國王,然而鄭氏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搞得和日本那個天皇將軍各做各的格局有點相似。

不過都無所謂,他們的軍隊是依托答辯,趙學寧隻要揮軍進攻,攻占北越之地的難度不會比攻占南越之地難度更大,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最好彆讓鄭氏統治者逃到廣西找帶清告狀。

能讓帶清晚知道一天,就能爭取到更多整頓當地社會秩序的時間,時間越久,則趙學寧就越能把北越之地初步打造為自己的戰爭發起基地。

如此一來,趙學寧決定設計一個海路並進的戰術,用陸軍主力在陸地上推進,而以海軍運輸一個營的步軍和一個營的炮隊直接在北圻地區的海岸登陸,然後大軍直插升龍府,也就是河內,直接給鄭氏集團來一個甕中捉鱉。

如此,就能在帶清不知道的情況下搞定鄭氏,然後分秒必爭,利用鄭氏故地的一切資源為討伐帶清進行準備,與此同時,把軍隊主力調遣過來,進行戰爭安排。

消滅鄭氏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趙學寧就開始召集部下的軍事參謀人才,開始進行具體的進攻帶清的計劃。

一段時間的商議之後,大家達成了一些基礎的共識。

比如這一次作戰,基本上是不會改變的三路進軍。

第一路是西路軍,第六兵團和暹羅新軍第一軍共兩萬人的兵力組成,從北越之地向廣西發起進攻。

這一安排則是因為廣西的清軍兵力比較薄弱,比較好進攻。

第二路則是中路軍,以第四兵團、第七兵團和暹羅新軍第二軍共三萬人組成,先取瓊州府,再從瓊州府渡過海峽向廣東發起進攻。

清軍在廣東的軍隊比較多,所以以三萬人組成中路軍突入廣東展開攻略。

第三路是東路軍,也是此次作戰的主力軍,以第一兵團、第二兵團、第五兵團和暹羅新軍第四軍、第五軍為主力,一共是五萬大軍,從海路發起行動,先取台島,再登陸福建。

還有就是有彆於三路大軍的海軍。

海軍艦隊此番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全麵控製清帝國領海,並在戰爭發生之初就執行切斷京杭大運河的軍事任務,將帶清南北漕運攔腰截斷,直接打擊帶清的經濟大動脈。

與此同時,為了給南方執行攻略任務的陸軍主力減輕壓力,海軍需要駛入膠州灣,在天津衛地區登陸,直接威懾京師,逼迫清政府把一部分主力用於拱衛京師而不敢南下。

如此三路進攻,基本上就能確保至少能夠把三省之地,完成第一階段作戰任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