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很凶的!(1 / 2)

蘭芳 禦炎 8760 字 7個月前

情況就是那麼個情況,那些投降的綠營兵紛紛割掉了辮子,跟著蘭芳軍隊攻城略地,有的已經立下了不小的功勳,表現十分亮眼,搞得趙學寧也是哭笑不得。

不過這也不完全是好事,因為大軍數量增多了,對彈藥和後勤補給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之前以蘭芳本土居民和北越總督區的居民為主的後勤隊伍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提供近三十萬人作戰所需要的糧秣和彈藥了,而且蘭芳本身的生產能力也暫時無法全麵覆蓋這三十萬人的作戰需求。

所以趙學寧慎重思考之後,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做出了繼續用十萬正規陸軍力量作戰的計劃,而將其餘十六萬民團武裝留在後方,一邊執行守備命令,一邊進行訓練、整編和換裝。

清軍綠營兵的兵員素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根據這些日子蘭芳正規軍前線軍官的彙報,綠營兵割辮子之後作戰勇猛許多,但是軍紀和軍事技能尚且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也因此,在三省北部地區作戰的時候,有擾民的情況發生。

趙學寧於是決定將這些新投降的綠營兵和民團武裝一起搞一次大規模整編行動。

一邊篩選出合適蘭芳需求的兵員,一方麵提高他們的技戰術和文化水準以及對蘭芳的認同程度,將他們變成新的蘭芳正規軍,待四省作戰結束之後,再投入到新的戰鬥之中。

於是趙學寧下令從蘭芳本土抽調一批軍事院校裡的優秀學員還有留守的第三兵團的優秀士兵、基層軍官前來廣州,準備以此為基礎開始對這批軍隊的大整訓。

如此一來,也能相對應的減輕大軍的後勤壓力,讓更多的士兵留在本地吃飯,降低運輸成本,也能更好地進行管理。

於是在七月中旬的時候,根據趙學寧發布的軍令,原先的民團、投降綠營兵開始全麵向廣東轉移,準備進行集中性的整訓。

而與此同時,蘭芳十萬正規軍整齊的布置在了廣東、廣西和福建的北部,已經做好了進一步往北進攻浙江、江西、湖南和貴州的準備。

趙學寧很快通過軍事會議上的結論向前線傳達了命令。

原先的三路大軍現在直接變成四路進軍。

第一兵團和暹羅新軍第四軍組合成浙江方麵軍,向浙江發起進攻,以第一兵團長尹子明為總指揮,新軍第四軍軍長劉安為副總指揮。

第二兵團和第五兵團組合成江西方麵軍,向江西發起進攻,以第二兵團長苗曠為總指揮,第五兵團長洪世橋為副總指揮。

第六兵團和暹羅新軍第一軍組成貴州方麵軍,向貴州發起進攻,以陸軍總長楚騰為總指揮,第六兵團長武性為副總指揮。

另外,第四兵團和第七兵團組成湖南方麵軍,向湖南發起進攻,以第四兵團長顏維星為總指揮,第七兵團長朱文接為副總指揮。

暹羅新軍第二軍留下來成為大軍的總預備隊,同時負責協助蘭芳政府為民團和投降綠營兵展開集訓,儘快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以及對蘭芳的認同感。

目前的十萬陸軍足以承擔起七省攻略任務,但是趙學寧同樣認為,如果沒有更多的軍隊提供幫助,那麼他的十萬精銳也難以承擔席卷整個神州大陸的任務。

所以他打算這一波不說三十萬軍隊,至少也要擴軍到二十萬陸軍,十萬陸軍擴編計劃是必須要進行的,不進行的話,四省攻略結束之後,他就必須要停下腳步、無法進一步北上了。

而在軍事整編計劃完成之後,趙學寧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大量的金錢和各項物資。

他緊急下發多項軍火、服裝、器械、食品、藥品訂單返回蘭芳本土,要求蘭芳本土的生產體係全麵運轉起來為前線軍隊提供援助。

與此同時,他也要求新到任的蘭芳官員立刻開始組織可以組織起來的民眾進行農業生產,進而開始挑選三省本地的讀書人加入到蘭芳的行政體係之中。

隻靠本土培養的人才就目前來看是不夠填補空缺的,出於對清政府官僚係統的不信任,趙學寧對於目前所有清政府體係中的官員都是以排斥為主,殺了很多。

隻有少數素來有清正廉明聲譽的才會去做甄彆,看看這家夥是不是真的那麼清正廉明。

另外,因為在這個體係下,吏員才是真正做事情的那群人,所以趙學寧也主張對清政府的吏員群體進行甄彆審核,看看有沒有真才實學的。

再次,就是通過對舉人、秀才這一群體的考察,從中選拔出願意割辮子投效蘭芳的,然後搞一個行政加強特訓班,儘快培訓出一批可以上手組織農莊與基層政府的人才,拉起目前的三省行政需求。

總體來說,蘭芳對於清帝國本土人才是持一個選擇性接受的態度的,官員基本排斥,吏員半排斥半接受,舉人、秀才考察接受,並非完全任用自己本土培養出來的人。

那數量也確實不太夠。

成功占據兩廣和福建這三省之後,趙學寧翻閱了三省曆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大概能夠得知三省人口加在一起已經有了三千五百萬之多,而且這個數據還不能算是準確的。

算上失去土地的流民和投效官員、豪強的佃戶,這個數字還要繼續往上跑。

所以說此時此刻,蘭芳共和國控製的人口數目已經達到了四千五百萬以上,並且漢人人口的數量已然占據了絕對多數,蘭芳共和國作為一個漢人國家的實質已經確立了。

控製暹羅之前,蘭芳隻掌控八十餘萬漢人人口,控製暹羅之後,這個數字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控製真臘、越南之後,這個數字增長到了二百五十萬左右。

等於蘭芳民政部估算的一千萬人口裡,隻有四分之一屬於漢人人口,其他的都是各地各國土著人口,還有一定數量的歐洲人口。

而眼下,蘭芳的漢人人口接近三千八百萬,趙學寧此前擔心的蘭芳國家屬性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治理上的問題。

雖然趙學寧一直都在努力推進蘭芳對於人口的實際控製和治理水平,但是直到蘭芳八年北伐之前,蘭芳政權實控人口的數量大約也就七百萬,整個共和國有三成多的人口都不在實控狀態之下。

所以說蘭芳政權並沒有統治如此大量人口的經驗,趙學寧一度比較擔心蘭芳能否適應的了如此大規模的國土和人口的增長。

為此,他將國內大量熟練的優秀的行政管理人員往三省之地調動。

鑒於蘭芳本土已經基本上建設起了比較成熟的治理機製,所以就用政法大學裡正在培養的新人作為接替者,把老人調遣到三省之地來接受複雜的局麵,再配上從清帝國基層讀書人和基層吏員當中選拔出來的“乾吏”團體,對三省之地進行有效的初步掌控。

這是趙學寧的整個計劃。

具體到地方,那就是蘭芳主官、武裝人員搭配選拔之後的本地吏員、讀書人,以此形成一個能夠勉強管控地方、代表蘭芳的草台班子,先把政權架構起來,宣誓蘭芳的存在。

至於這些草台班子有沒有實際的效果,趙學寧現在也不好說。

但是根據之前帶清官府離線製的管理模式,趙學寧認為,蘭芳的草台班子再怎麼不行,也比帶清的離線製官府要好。

至少蘭芳是真的要做事情的,是要重新編製民戶、編組基層政權的。

為了今後向工業化社會邁進,趙學寧必須要在現在就進行農業集體化改革,將傳統的小農社會進行拆分重組,把代表傳統宗法製度的宗族社會瓦解掉。

隻有這樣,在未來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時候,才能有足夠的農業勞動力能夠轉行進工業生產領域。

在工業社會裡,傳統小農生產模式會占用太多的勞動力從事低效的農業工作,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是很不利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